吕蒙杀关羽,暴病身亡的真相:忠臣为何难逃一死?
吕蒙的死,至今仍然是三国历史中一段充满悬疑的谜团。作为东吴的得力干将,他在斩杀关羽后不久,突然暴病身亡,而当时仅仅年过四十,正是壮年的他,怎么会如此突然?更让人费解的是,孙权在得知吕蒙去世的消息时,竟然冷冷地说了一句:“他独断专行,该死。”
关羽身死,吕蒙功高
故事要从三国时期说起。关羽,是蜀汉阵营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不仅武艺高强,更以忠义闻名于世。可正是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最终还是倒在了吕蒙的手中。
关羽在北伐时,水淹曹魏的七军,俘获了曹操手下名将于禁,威震华夏。曹操一度心惊胆战,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关羽的成功也让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隐患——东吴的吕蒙。一直以来,关羽和东吴孙权保持着微妙的和平,但孙权对关羽手中的荆州早已经垂涎三尺。
于是,曹操和孙权一拍即合,决定联手除掉关羽。吕蒙奉命率东吴军偷袭关羽的后方,关羽措手不及,节节败退,最终被围困并被吕蒙擒杀。
吕蒙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军事行动,东吴成功拿下荆州,孙权自然对他重赏有加。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吕蒙在此后不久便因病去世,连家人都没来得及见上一面。
孙权的反应:独断专行,难逃一死?
吕蒙的死本该让所有人感到惋惜,毕竟他是一个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孙权却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冷冷地抛出一句话:“他独断专行,该死。”
这句话耐人寻味。吕蒙到底哪里“独断专行”了呢?难道说,吕蒙的死与孙权有关?
吕蒙最大的“罪过”,就是杀了关羽。关羽在当时可不只是蜀汉的顶梁柱,更是东吴和曹魏眼中的“眼中钉”。曹操害怕关羽,孙权也不例外。吕蒙在没有征得孙权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擅自将关羽斩杀。这一举动虽然解除了东吴的一个大患,但也让孙权感到不安。
毕竟,关羽是刘备的二弟,斩杀关羽势必会引发蜀汉的报复。果不其然,关羽一死,刘备立即率军讨伐东吴,孙权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
吕蒙的“独断专行”,无疑让孙权感到不满。虽然在表面上,他依然给予吕蒙重赏,但内心的芥蒂已经埋下。
吕蒙不仅杀了关羽,还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孙权为了表彰他,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并封侯赐金。吕蒙的一句话却激怒了孙权。他在受赏时,竟然公开说:“我不要钱。”
不要钱?这句话看似谦逊,实则暗藏深意。吕蒙不要钱,意味着他不在乎物质奖励,更在乎的是权力和地位。作为一位臣子,功高震主是大忌,而吕蒙的这一表现,无疑让孙权心生警惕。
吕蒙的拒赏,给孙权的感觉是,他已经不再满足于臣子的身份,而是想要更多。这种对于权力的渴望,让孙权感到不安。
吕蒙的死也充满了疑点。他在斩杀关羽后不久,便突然病倒,且病情迅速恶化。要知道,当时的吕蒙年仅四十岁,正值壮年,怎么会突然得重病呢?
更令人怀疑的是,孙权在吕蒙病重时,竟然在他的病房墙上凿了一个洞,方便自己随时观察吕蒙的情况。孙权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关心吕蒙的病情,方便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可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足以打消疑虑。为什么孙权不直接派人照顾吕蒙,非要凿个洞偷偷观察?他是在怀疑吕蒙,还是在等待吕蒙的死亡?
吕蒙的病似乎来得蹊跷,走得也突然。有人说,吕蒙的死,背后或许有孙权的影子。毕竟,吕蒙已经功高震主,孙权或许认为,吕蒙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他的威胁。
尽管吕蒙杀了关羽,但这件事背后,孙权的作用不可忽视。孙权与曹操的合作,实际上是为了除掉关羽,而吕蒙不过是执行者。孙权在得到关羽的首级后,并没有亲自保管,而是将它送给了曹操,意图把杀关羽的责任推到曹操身上。
这一举动看似精明,实则充满了算计。孙权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想撇清关系。这样的“甩锅”行为,刘备和诸葛亮自然不会轻易相信。结果,蜀汉还是对东吴发动了复仇战争。
孙权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冷酷和狡诈,给人一种“借刀杀人”的感觉。吕蒙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把刀,完成任务后,便失去了价值。
因果链五:忠臣难逃,孙权猜忌
吕蒙的死,或许并不仅仅是病情恶化那么简单。孙权对待功臣的态度,历来充满猜忌。周瑜、鲁肃、陆逊等东吴名将,几乎都在功成之后,遭到了孙权的怀疑和排挤。
吕蒙的功劳太大了,大到让孙权无法忽视他的存在。功高震主的结局,往往都是悲惨的。孙权的猜忌,或许正是吕蒙突然病亡的真正原因。
吕蒙死前,孙权曾问他:“你走后,谁能替代你的位置?”这句话看似关心,实则暗藏杀机。孙权是在暗示吕蒙,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后继者,他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历史的悲剧,忠臣的宿命
吕蒙的死,或许是东吴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忠臣,他为东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最终还是难逃功高震主的宿命。孙权的猜忌和权谋,或许是吕蒙暴病身亡的真正原因。
有人说,孙权是三国时期最为狡诈的君主,他的冷酷和猜忌,使得许多功臣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吕蒙的故事,正是这一历史悲剧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