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来看当官儿子,发现百姓夜不闭户,母亲:我去给你准备棺材

青文评过去 2024-09-29 05:15:43

“儿呀,你若一意孤行,娘也帮不了你。只能提前准备棺材,到时候好为你安排后事。”一位母亲对着做县令的儿子说道。

至于原因,则是这县令治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就奇怪了,按理说这是好事呀,这正说明县令治理有方,应该受到嘉奖才对,为何要提前安排后事呢?

这背后的原因令人心寒。

不畏强权,得到赏识

这位县令名叫严延年,其父乃是丞相府的属官。在父亲的影响下,严延年熟读律法。

严延年最佩服的人是秦国的商鞅,他认为应该像商鞅那样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很显然,严延年是想走法家的那条路。

而这一理念,也造就了他秉公办事,不畏强权的性格。

严延年一开始是在东海郡的郡守下面做事。因为工作出色,得到郡守举荐得以担任侍御史。

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但是严延年刚上任不久,就“摸了老虎屁股”。

当时,大将军霍光权倾朝野。加上他刚刚废掉皇帝刘贺,拥立汉宣帝刘询继位,大臣们没人敢忤逆他。但是严延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觉得霍光身为大臣,没资格废立皇帝。于是上奏弹劾霍光。

汉宣帝虽然是霍光拥立上位的,但是他对于霍光也很忌惮。担心哪天霍光会废掉自己,另立新君。而严延年的奏章,立刻引起了汉宣帝的注意。

可惜此时的汉宣帝没有实力与霍光对抗,为了保护严延年,便将他的奏章留中不发。只要这件事不搬到台面上,霍光也不便对严延年发难。毕竟以霍光的身份,犯不着。

后来,严延年又弹劾大司农田延年,说田延年拿着武器冲撞了汉宣帝的车驾。汉宣帝将此事交给御史中丞处理。

结果御史中丞偏袒田延年,反倒以严延年没有阻拦田延年,导致事情发生为由,将严延年给治罪。虽然这说法很扯,但是汉朝律法确实如此,于是严延年被罢官。

对此,他倒没有据理力争。因为在他看来,律法就是天。既然律法如此规定,他就应该遵守。由此也可以看出严延年这个人的价值观:天大地大,律法最大。

因为这两件事,严延年的名声彻底打响了,不少大臣都很欣赏他这种不畏强权的性格。因此不少人都向他抛去了橄榄枝。

汉宣帝特意下旨,赦免了严延年此前的罪过。有意思的是,与诏书差不多时间到达的,还有御史府和丞相府征调的文书。

最后,严延年选择了去御史府做个御史。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贯彻自己的理念。

严惩豪强,成绩斐然

由于在御史任上,严延年表现突出,结果得罪了几个大人物。这几人联手之下,将严延年给赶出了朝堂,去涿郡照做了一名县令。

这涿郡原本是个富庶之地,只可惜接连几任郡守都平庸无能,根本无法控制局面。这就导致了豪强的崛起,在涿郡,豪强说的话比官府还管用。官府的衙役、小吏,都畏惧这些豪强,对其马首是瞻。

严延年到任后,很快就发现了这里的情况。对于这些横行乡里的豪强,他是一点也不手软。虽然一切都按照律法来办事,但是一切都按照最重的处罚来处理。

当地有个姓高的豪强,胆大妄为,竟然派手下门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严延年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将这些门客抓了起来。然后顺藤摸瓜,查到了高氏身上。

不过严延年并未急着对高氏动手,而是命人将其不法之事全都呈上来。小吏畏惧高氏,于是事情都往轻了写。

结果严延年看完后,从重发落,将高氏判了个斩立决。严延年毕竟当了多年御史,律法执行时的弯弯绕绕他门儿清。如果判个秋后问斩,那还没等到秋季,这些人就想法子从轻发落,甚至得到赦免。

此后,严延年又接连处死几个豪强,这些人才老实下来。百姓无不欢欣雀跃,称赞严延年为青天大老爷。

母亲探望,安排后事

按照严延年此前的表现,怎么看都是一个好官。那么,他的母亲又为何要提前为他准备棺材,安排后事呢?

这就要从严母探望儿子说起。

严延年是个很尽职尽责的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忙起来,就忘了一切。他的母亲已经好多年都没见过儿子了。由于思子心切,严母便自己收拾行囊,前去探望儿子。

当来到县城附近的时候,他发现沿途的百姓,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严母感慨道:“吾儿真的是个好官呀,竟然可以将一县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可是古之圣贤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呀!”

唯一让严母不解的是,沿途的百姓脸上并没有安居乐业的笑容,反而一个个都紧张兮兮的,仿佛在害怕什么。

严母几次想要上前询问,但是对方一看她是生面孔,就远远地躲开了。

严母带着一脸疑惑走进了县城。她此前并没有将自己要到来的事情告诉儿子,就是想要给他一个惊喜。

儿子有没有因为她的到来而惊喜,但是她却先被自己的儿子给惊到了。

她刚进入县城没走几步,就看到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迎面走来。原来是衙役押着死刑犯前往法场。

严母就好奇了,这里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犯死罪呢?

可是他接连问了几个人,对方都是支支吾吾的,不敢吱声。

对方越是如此,严母反倒越是好奇。于是她找到一处偏僻的小酒馆,点了点吃食。然后一边吃东西,一边和店小二聊了起来。

这店小二才十来岁,正是好动话多的年纪。再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别人避之不及的话题,他也敢聊。

当严母将自己的疑惑说出的时候,小二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然后凑过头来,小声说道:“这话可不能随便问的,小心官府派人来抓你。”

严母心头咯噔一下:莫非这其中有何隐情?

她小心问道:“小哥,那你可要说说到底怎么回事。我初来乍到,可不想平白无故惹下什么麻烦。”

店小二也是个热心肠,便小声解释道:“这县令大人好定人死罪。在这里,别说打家劫舍了,就连作奸犯科的小错都没人敢犯。即使如此,依然有不少人因为一些小事被处死。今早处死的那几个,据说只是捡了一只别人家跑出来的鸡,炖着吃了。结果县令大人就按偷盗论处。偷盗,有轻有重,可是县令大人偏偏按最重的判,判了个死罪。”

说完,店小二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严母听完,彻底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这儿子是想做商鞅,靠严刑峻法来管束百姓。秦朝就是因此而亡,显然,严延年的这套做法是行不通的。

严母找到县衙,见到母亲,严延年急忙问候:“母亲,您怎么来了?也不事先通知一声,我派辆车去接你也好。”

严母板着个脸,说道:“幸亏我没事先通知,不然怎么能看到一出好戏?”接着,他便将沿途看到的都说了出来。至于她是如何知晓背后的真相,她则没说。她可不想给那店小二带来麻烦。

严母训斥道:“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这是在玩火。严刑峻法如果有用,那你告诉我,秦朝是怎么亡的?你这是不给百姓活路呀?到时候事情闹大了,你岂能善终?怕是你的下场会和那商鞅一样。”

对于母亲的训斥,严延年无言以对。或者说,身为人子,他不能反驳。不过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于是选择了沉默

严母见状,明白儿子的心思,只得叹气道:“与其这样,我不如提前为你准备好棺材,安排好后事。等你哪天被朝廷处死,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说完,严母便离开了。原本母子团聚的喜事,就这样不欢而散。

一语成谶,不得善终

汉宣帝见严延年成绩斐然,便下旨让他重回朝堂。一些人听说严延年要回来,顿时急了。严延年做县令的时候是啥情况,汉宣帝不知道,他们可是一直关注着。

这些人一致认为:严延年决不能回来,他一旦重返朝堂,那朝堂将永无宁日。不知多少人都会因此而丢掉乌纱帽。

于是他们将严延年在县里的行为上奏汉宣帝,弹劾严延年。

这些人的奏章里写道:经历了汉武帝时期的长期征战,国力、民力都需要恢复。此时正应该采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严延年反其道而行之,弄得县里怨声载道。多少人因为他而枉死,此人不除,天下难安呀。如果放任他这样下去,陛下怕是要成为第二个秦二世。

汉宣帝看着这一份份奏章,陷入了沉思。

虽然他很欣赏严延年,但是奏章里说得不无道理。最终,汉宣帝以大局为重,下旨赐死严延年。直到看到圣旨的那一刻,严延年才意识到母亲的话太对了。只可惜,一切已经晚了,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严延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好这个度。如果他的严刑峻法只用在那些豪强身上,那就是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可惜他对于“一视同仁”过于执着,不知变通,最终害人又害己。这正是所谓的“屠龙者终会成为恶龙”。

参考资料:

《汉书》

4 阅读:2955

青文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