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王,虽然没能向武则天那样称帝君临天下,但事实她的权力与皇帝无异,尽管生前慈禧并没有皇帝的名份,但是死后却享受到了皇帝的尊崇,其谥号共用了22个字,和皇帝相同,而且,还效仿历代皇帝,留下了遗诏。
慈禧的遗诏其实并没有什么亮点,只归纳了三点内容,其一是总结自己的政治功绩;其二是介绍自己患病的经过;其三是最后的嘱咐和期望。慈禧的遗诏在她死后的第二天,便在天安门城楼向全国宣布,此后很少被人提及,清朝灭亡后,慈禧和她的遗诏一起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慈禧的遗诏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她生前却留下了几句有影响的名言。1901年2月,因八国联军入侵而逃到西安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布一道“自责之诏”,里面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口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894年,慈禧六十岁生日,但是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移作海军经费时,慈禧又造出另一句名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其霸气侧露,淫威十足。
慈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她控制清朝政府达47年之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走向和历史发展。但是慈禧的评价向来不高,被指责为亡国太后,在一片责骂声中,只有她的宗族和后人为她开脱,间或有外国作家对她有几句赞美。宗族和后人开脱自不必多说,就这少数的外人赞美,也是出自于以观察异域风情的心态和用抒情浪漫的手法来写作而已。
评价慈禧须以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为依据,单纯从一个封建统治者来说,慈禧在中国封建帝王中的确精于统治术,其聪明才智超出了很多男性帝王。但是晚清是一个日益走向衰落且不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社会,在当时,对时局作出反应,向列强学习,寻求变革是政治主题。
但是,慈禧在清政府的几次改革运动中,都没有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相反洋务运动失败、戊戌维新失败、预备立宪失败,尤其是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而且,慈禧的思想落后性在她的段句话中可以表现无余:“予最恨人言庚子事。予乃最聪明之人。常闻人言英女王维多利亚事,彼于世界关系,殆不及予之半。予事业尚未告成,亦无有能逆料者,或尚有可使外人震惊之事,或尚有迥异于前事者,均未可知。英为世界强国,然亦非维多利亚一人之力。英多贤才,各事皆由巴力门(国会)议定,彼惟画诺已。我国大事,皆予独裁,虽有军机大臣,亦惟赞襄于平时,皇帝更何知?”
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又具有贪财和享乐的特点,她每次过寿都有各级官员孝敬和贡纳,她为个人游乐又耗费巨额国帑去修颐和园,她又为自己修建豪奢的陵墓。这些特性虽为古代帝王所共有,但是她贪财和享乐拿到近代来说,就会被无穷放大,成为十恶不赦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