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本是会计学中的概念,但它却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每个家长的面前。
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中可能面临的机会成本,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教育做出正确的选择。
01 家长不肯放弃的机会成本在以往,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1.背着沉重书包的孩子,行色匆匆地奔走于各大补习机构。
2.为拿到各种学科、艺术赛事的证书奖状而紧张备考的孩子。
3.家长结束了一天的紧张工作之后,还要陪孩子挑灯夜战写作业。
……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很多家庭不断地重复着以上的动作,尽管这场教育持久战似乎看不到尽头, 但很多家长还是不肯放弃。
因为机会成本就摆在家长的眼前,是争取还是放弃?不少家长感到很纠结。
02 机会也是有成本的所谓机会成本,是我们在做出选择后将面临损失的最大机会。我们做出的选择价值不会随机会成本的改变而改变,但机会成本却会随着付出代价的改变而改变,被抛弃的选项如果是孩子的优势或感兴趣的,也就意味着要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
我们举例来说,有一个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她非常热爱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都会写,对古诗词及文言文等创作很感兴趣,能写出一手非常漂亮的文章,写的文章常常被老师当范文来读,还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写作水平远超同龄人,被大家公认为是小才女,就连老师也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在写作上闯出一片天地。
按理说,孩子不仅对写作有强烈的兴趣,还有写作上的天赋,家长应该在这方面好好培养一下孩子。可孩子的妈妈却不这么想,她却非常担心孩子有一天会被其他同学追上,尽管孩子各门学科都非常拔尖,她仍然选择让孩子去上学科提高班,不得不放弃了热爱的写作。这种放弃就是机会成本,而且因为孩子有很高的写作天赋,则其损失的机会成本就要更大。
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父母对机会的患得患失,这就使得不少家长在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不是站在孩子的发展角度上,而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对眼前的考试。
03 机会争夺带来“教育内卷”机会引发竞争,推动无数中国家庭疯狂补习、拼命追逐名校名师,导致“教育内卷“越来越明显,这在近几年尤为明显。
什么是“教育内卷"呢?我们再举一个双减新政之前经常发生的例子来说明:
某个班级,老师认真教学、孩子们认真听课,大家的学习成绩相差并不算太大。临近期末考试时,原先成绩非常一般的彬彬同学却成了一匹“黑马”,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竟然闯进了班级前三。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经过多方打听才发现,原来彬彬妈妈早在半年前就偷偷给他报了一个补习班。
于是其他家长也有样学样,纷纷给孩子报了校外补习班,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的成绩果真有所提升(注:从实际结果来看,如果在学校都学不好的孩子,不出意外的话在校外补习班一般也很难学好,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假设大家的成绩都有提高)。
彬彬妈妈一看,“妈呀!怎么就被他们赶上了?这下我家孩子哪里还有优势呢!”于是她又狠心,掏了一大笔钱给孩子请了一对一的名师,其他家长见了,觉得先前已经投入了成本,更是不敢放松,紧接着也纷纷再投钱报班跟进。到最后,这股风蔓延到全班同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疯狂地报班补习,成绩排名情况又回到了最初始的状态。
看吧,包括家长和孩子,所有人都折腾了半天,还是回到了起点,这样的内卷除了把大家的财力、精力和时间都过度消耗了之外,似乎没有任何的意义。
更让人不安的是,机会成本让很多孩子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发展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很多孩子原本的优势也因为顾不过来而慢慢地消失了。
最先补课的彬彬在短时间内领先,享受了补习带来的先发优势,等到大家都补课后,彬彬的先发优势自然消失了,大家的成绩差异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只是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感到身心俱疲了。
教育领域的“内卷",推高了家长们的教育成本,带来新的教育资源失衡,红利最终倒向拥有优势资源的一方,最终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机会成本还让不少孩子陷入疯狂的刷题模式。
从表面上来看,大量地刷题可以让孩子形成解题的条件反射,提升解题的速度和质量。但从实质上来看,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并不能得到提升,孩子只是一个会做题的“机器”罢了。
结语在双减新政背景下,我们家长应该如何看待机会成本呢?我认为:
一是我们家长不能忽视教育中的机会成本,是争取还是放弃,需要我们家长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再做决断。当我们为孩子做出任何一项的选择时,往往意味着其他选项被抛弃。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评估之后,再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二是我们家长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看到别人学什么,就无视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要求,也跟风去学。我们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中长期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是一切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错误选择,我们该放弃的就放弃,不能拖泥带水,孩子的成长耽误不起。
看完之后,相信在你的心中应该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