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返程,在高铁站接到我妈的电话,我瞬间泪崩了

晓美说故事 2025-02-04 21:25:26

我叫赵明,今年三十岁,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县城。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靠种地为生。家里有个弟弟,比我小五岁。

因为家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从小到大,父母总是更偏爱弟弟,而我似乎只是家里的“帮手”。高中没毕业,我就辍学了,原因很简单——我得去打工挣钱,供弟弟读书。

后来,我一个人去了深圳,在一家电子厂当流水线工人。

那时候,我才十七岁,第一次离开家,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但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害怕而停下脚步。

深圳的生活忙碌而乏味,每天都在重复机械的工作。后来,我遇到了我的丈夫李强,他是同厂的技术员,比我大三岁。

我们相识相恋,最后走进了婚姻。婚后,我们回到老家县城生活,他在一家工厂做技术主管,而我则开了一家小服装店。

这些年,我一直和家里保持联系,但关系并不亲密。父母的爱,似乎永远都倾斜在弟弟身上。即便我结了婚,父母对我的态度也没太大改变。

他们时常打电话向我借钱,说是要帮弟弟买房、结婚。我也心软,觉得自己是姐姐,能帮一点是一点。可这些年的帮助,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和忽视。

今年春节,我和丈夫带着女儿回了老家。大年初一这一天,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却因为一通电话,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早上,我和丈夫正在厨房帮忙做饭,妈妈忽然把我叫到一边,语气有些急促:“明明,你弟弟今年要结婚了,但房子还差点钱,你看能不能再帮衬点?”

我愣了一下,没立刻答应。其实,这几年我们夫妻俩的日子也不好过,房贷、孩子的补习班,再加上我店里的生意最近不太景气,手头真的很紧。

我低声说:“妈,这几年我们已经给了不少了,家里情况你也知道,我真的拿不出更多了。”

妈妈的脸立刻沉了下来:“你弟弟是咱家的独苗,房子要是买不成,婚事黄了怎么办?你是姐姐,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我心里一阵刺痛。从小到大,母亲的这句话似乎就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里。“你是姐姐”,这四个字成了我必须无条件付出的理由。

我低着头,没有回答。妈妈见我不说话,直接丢下一句:“算了,当我没说过。”转身就走了。

那顿年夜饭,吃得索然无味。弟弟和弟媳坐在桌旁,兴高采烈地聊着婚事,而我却满心委屈,实在吃不下什么东西。

丈夫看出了我的情绪,小声问我怎么了,我摇了摇头,不想让他为难。他是个好人,结婚这么多年,从未对我父母的偏心有过怨言,但我却难以释怀。

初二那天,我实在受不了家里的气氛,和丈夫商量了一下,决定初三早上就返程。

母亲知道后,脸色不太好看,也没多说什么。我走的那天,父母甚至没出门送我,只是站在屋里,淡淡地说了句:“早点回去。”

弟弟倒是笑着说:“姐,路上小心啊,下次回来记得给侄子带点玩具!”我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心里却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高铁站里人来人往,大家提着大包小包,脸上带着或喜或忧的表情。我和丈夫带着女儿,坐在候车室的椅子上,心情复杂得说不出话来。

忽然,我的手机响了,是妈妈的电话。接通后,她的声音有些沙哑:“明明,你……你到哪了?”

我以为她是来责备我不懂事,语气冷淡地回了句:“妈,我们在候车室,车快来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忽然传来了一声轻叹:“明明,对不起啊……”

我愣住了,手机差点从手里滑落。多年了,这是母亲第一次对我说“对不起”。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妈是偏心了你弟弟,但妈知道,你过得也不容易。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你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去地里干活吗?妈心里其实很疼你,但又没办法……唉,妈欠你的,真的欠你太多了。”

我咬着嘴唇,眼眶瞬间湿润了,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电话那头又传来了她的声音:“明明,妈今天打这个电话,不是想让你再帮你弟弟了。妈就是想跟你说,你也是妈的孩子,妈其实一直很惦记你。”

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旁边的丈夫和女儿都吓了一跳,连忙问我怎么了。我摇了摇头,捂着手机,低声哭着回道:“妈,我知道了……谢谢你能跟我说这些。”

母亲的这通电话,像是一阵春风,融化了我心里多年的冰山。她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叮嘱我:“路上小心,到了给我打个电话。”挂了电话,我的眼泪却怎么也止不住。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爱虽然迟到了,但只要来过,便足够治愈人心。

我不奢望母亲以后会完全改变,但她的那句“对不起”,已是我三十年来,听到的最温暖的话。

回家的高铁上,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女儿趴在我怀里,睡得很香。我轻轻抚着她的头,想着以后的日子,无论生活有多难,我都不会让她承受我曾经的那些痛苦。

我希望,她能明白,父母的爱,应该是公平的,是不需要用付出来换取的。

这就是我的春节故事。有遗憾,也有感动,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

0 阅读:1
晓美说故事

晓美说故事

用心写好每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