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守田,今年六十七岁,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
我们村子叫大梁村,位于皖北的一个偏僻小山沟里。
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贫瘠,村里人靠种地为生。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小学四年级没念完就辍了学,家里穷,养不起几个孩子读书。
后来,我跟着父亲学会了木匠活,虽然辛苦,但也算有一门手艺。
年轻时,我去了县城里打工,后来娶了村里一个姑娘,结婚后就留在村里,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志强,小儿子张志远。五年前,我的老伴因病去世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儿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我也习惯了独自一人守着老宅,种点地、养几只鸡,日子过得简单,但也还算自在。
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村里再也不复从前的热闹,反而多了一分冷清。
我和几个老伙计时常聚在村头的老槐树下聊聊天,打发时间。
我的发小李大牛是村里少有的几个“留守老人”之一,他比我大三岁,性格豪爽,年轻时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
后来他家里出了点事,日子过得也不太好,但他一直是个乐观的人,总是挂着笑。
说起那年腊月二十二的事,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每次想起来,心里都一阵酸楚。
那是1982年的冬天。
那一年特别冷,腊月里村里下了好几场大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整个村庄,路上几乎没了行人。
那时候家里条件差,地里收成不好,家里能吃的东西所剩无几。
我翻遍了家里的粮仓,才找到一小袋玉米面,剩下的就是一些野菜干。
因为雪下得大,没法出门买东西,我只能靠这些东西撑着过日子。
每天煮点野菜汤,掺点玉米面糊糊,勉强算是一顿饭。
那年我和老伴都还年轻,大儿子张志强五岁,小儿子张志远才三岁。
两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饿又冷,每天抱着我哭着喊饿,可我实在没办法。
老伴看着孩子饿得直打哆嗦,眼圈红了好几次,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把碗里的汤分给孩子们。
我心里难受得像针扎一样,但又无计可施。
腊月二十二那天,我早早起来,冒着寒风去屋后的山上找些能吃的野菜。
雪太厚了,脚踩下去就没了影,路滑得几次差点摔倒。
好不容易挖了半篮子的野菜回家,我累得浑身是汗。
刚到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我心里一阵酸楚,放下篮子就进了屋。
屋里冷得像冰窖,老伴裹着一件破棉袄,抱着两个孩子坐在炕上。她看见我回来,轻声问:“怎么样?挖到点东西了吗?”我点点头,把篮子放在灶台上,心里想着晚上就煮点野菜汤,孩子们能稍微填填肚子。
正当我在灶台前忙活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我心里一惊,这种大雪天,谁会来呢?开门一看,就见李大牛冒着风雪站在门口,背上背着一个大麻袋,脸冻得通红,头发和眉毛上全是雪。
“大牛哥,这大雪天的,你怎么来了?”我赶紧把他让进屋,顺手拍掉他身上的雪。
大牛咧嘴一笑,把麻袋放在地上:“我听说你家快没粮食了,前几天我托人从镇上买了点米面,想着给你送过来。”
我愣住了,低头看着那麻袋,手都有些发抖。打开袋子一看,里面是满满的一袋白面,还有几块腊肉和几把干菜。我眼眶一下就湿了,喉咙像被堵住了一样说不出话来。
“大牛哥,这……这怎么好意思呢?你家也不宽裕,这些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我一边说,一边把麻袋往他怀里推。
“嗨,咱俩兄弟还说这个干啥!我家里还有呢,再说了,这大过年的,不能让你家饿着孩子啊!”大牛一边说,一边把麻袋往灶台边推,“这东西不多,你先用着,等开了春咱再想办法。”
老伴在一旁抹着眼泪,连声道谢。孩子们围着麻袋,眼睛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那一刻,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全涌了上来。
后来,我才知道,大牛为了买这些东西,特地跑了三十多里地到镇上。
镇上的路全被雪封了,他硬是冒着风雪走了整整一夜,才把这些东西送到我家。
那时候大牛家条件也不好,他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平时省吃俭用,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他能在这种时候帮我,真是让我感激一辈子。
有了大牛送来的粮食,我家总算熬过了那个艰难的春节。年夜饭的时候,我和老伴煮了一锅白面馍馍,炖了一锅腊肉汤,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那一顿饭,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
春节后,雪慢慢化了,村里的路也通了。
我想着一定要好好谢谢大牛,就杀了一只家里的老母鸡,带着几个鸡蛋,专门跑去他家。
可大牛却怎么也不收,反倒笑着骂我:“咱哥俩还这么见外?要我说,你这老母鸡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你家孩子还小呢!”
后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村里也通了公路,大家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东西。
如今,我和大牛都成了村里的“老古董”,时常坐在一起聊起从前的事。
他总笑着说:“那年咱穷得叮当响,但好歹日子还过得去,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
我知道,他嘴上说得轻松,但那时候的艰难,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明白。
大牛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每次想起他冒雪给我送粮食的场景,我的眼眶总会湿润。
那一袋白面和腊肉,不仅填饱了我们一家人的肚子,更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谊。
如今,村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年轻人也都出去打工挣钱。
每年过年,儿子们都会带着媳妇和孩子回来看我,家里热热闹闹的。
但不管日子怎么变,我心里一直记着那年腊月二十二,发小李大牛冒雪连夜背来一袋粮的事。
那份情谊,像一盏灯,温暖了我一生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