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在当代世界被看作是一种经常、普遍和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翻译工作能够使各国人民进行精神与物质上的交流,丰富各国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翻译工作已逐渐趋于全球化、职业化、专业化,全球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对翻译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翻译工作者的出现,帮助所有的差异和隔阂都找到了相互容纳的那个点。翻译工作者的存在让国人看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听到了自己以外的声音。
译者让两种文化开始理性地相互倾听,成为文化交流的最有力的推动者和催化剂。翻译工作者之于文化交流就如同一个传承人,不断地为国家输入新鲜的血液和不一样思想和知识。
中国每天都在进步,一天一个新中国。然而,国际上对中国的真实情况了解还很不够,国际舆论对中国仍充满了误解与偏见。既然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既不客观,也不全面,那么我们自己能否把中国故事很好地讲出去,让人家听懂呢?翻译中国,在此刻就不再只是说说而已。
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曾说:“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不相遇。”但现如今,东西方不仅相遇了,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的文化沟通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年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产物。它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在不断地进化和交流中逐渐形成、逐渐升华的。也就是在这样的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这个国家吸取了新的养分、学到了新的知识,去糟粕留精华,最终走向了逐渐强盛的道路,成了如今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精彩舞者。
然而,文化交流说起来简单,实则需要不断地磨合、理解、沟通才能一步步走向所谓的真正交流。尤其是要去学习、吸收、领悟一种风俗习俗、语言环境、道德情操、思维方式迥异的新文化,这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单单是语言障碍就成了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阻碍。
那么这时候,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翻译家们来说,翻译中国跨越的不仅是语言(双向语言)的樊篱,还有历史、文化、风俗、心理上的距离和陌生。翻译家面对的不仅仅是具体文本中的疑难,更有对中国各民族生活及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等问题。
翻译并非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其背后潜含着两种文化的遇合际会、冲突协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外来文化翻译高潮,即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近现代的西学翻译和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翻译活动。
这四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自不待言。从翻译的选择、翻译的策略以及翻译的影响可以看出,翻译是异质文化间交流汇通的变压器,更是本土文化更新的驱动器。翻译,印刻了文化碰撞、冲突、协商、吸纳的轨迹,记录了中外文化相激相荡的悠远回响,见证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冲破封闭文化圈、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艰苦努力,蕴含了一代代译者的人文情怀,寄托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文化宏愿。
翻译与文化紧密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文化特性,以及翻译的文化作用,构成“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翻译,从翻译角度涉及异质文化间沟通的可能性,关注文本层面的文化内涵以及典故、习俗、习语等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问题,考察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翻译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翻译对本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等等。
可以说,如若没有翻译将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也没有国外文化带入中国,我们现在都会是“盲人”。“民主”、“权利”这些词汇,也是从国外传播翻译进来的,如果不懂英文,可能大部分人还处于未开化状态。许多的国外书籍,也是通过翻译之后将我们打开了更多的思维。
翻译工作者可能影响到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时代,翻译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如今翻译人员、翻译公司层出不穷,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尊重翻译工作,认真地对待每一份翻译稿件,在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翻译人员,力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人。
素材来源|(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