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中海,海水与潮声

莫愁说商业 2024-04-19 06:54:49

01

中海一直以来,

都不是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的企业。

在华南五虎称雄一时的“广东流”,席卷地产市场的时代,

对于成立于香港,总部在深圳的中海来说,中海作为一个低调的潜行者,树立品质,积蓄力量。

到了后来,五虎中的碧桂园、恒大、富力、雅居乐、合生创展,

在经历数年周期更迭、兴衰轮回之后,有的爆雷,有的就地躺倒,有的强喘粗气,哪怕有的尚存一丝虎威,

奈何雨打风吹去。

中海仍然用精进向上的成长性,始终身居第一阵营,逆风飞翔。

包括同样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的“招保万金”时代,

同样作为上市公司的中海,作为一个稳健的笃行者,不奋进规模,也不盲目添加杠杆,平稳经营,恪守利润。

时至今日,当资本市场对地产钟情的潮水退去,当40岁的万科遭遇成立以来最大的经营危机,包括金地,也逐渐淡出头部阵营视野的时候,

下行周期稳为上。

中海同样用合理的规模、稳定的利润,在下行周期穿越迷雾,迎来增长。

就是这样一个不在风口浪尖的企业,

却始终身处第一梯队,当身边的领跑者出现疲态的时候,从容跃步,形成赶超。

当潮水退去,

中海成为既游的好,也游的远的优秀竞技者。

广州·中海映澜台

02

说起中海,

无论是行业里的从业者,还是外行业的观察者,

最大的印象,是中海的成本管控和产品兑现能力。

成本管控代表着省钱能力,产品兑现实现代表着挣钱能力

说白了,就是中海既能省钱,也能挣钱。

中海的省钱,体现在从前端设计施工端的供应链管控到后端销售端的自建团队与资源整合。

在地产行业早期总包分包横行、成本虚浮的非标准化时代,中海的供应链体系无疑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成本集约利器。

至于后端销售端,当全行业的代理公司大行其道的时候,中海自建销售团队,并通过自建销售团队整合活动、物料、制作等资源,实现营销费用的高度集约。

于是,到了近几年的黑铁时代,众多企业开始迫于成本管控压力,对前后端的组织、供应链以及资源进行一刀切式的管控的时候,

下手无轻重,矫枉必过正。

不由得想起来,大明王朝最后一任希望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

一刀切的裁撤遍布全国的驿站,被下岗后找不到活路的驿卒李自成,成为王朝终结者,推翻了皇权。

在成本管控方面,中海既是行家,也是赢家。

除了成本管控,中海的产品兑现,也当属专家。

03

说到专家,

在我们所处的地产行业,出身建筑行业中建的中海,天生自带建筑行业的产品力基因。

同时,既然是建筑行业出身,地产发展这么多年迭代的技术和产品力的发展,中海既是参与者,也是创新者。

比如,过去30年的产品力大师,行业和客户会想到一个又一个引领者,

绿城的精工、龙湖的景观、金茂的科技、星河湾的高端、万科的精装、建发的中式、新希望的现代、旭辉的透明工厂……

但是,如果仔细回味,你会发现:在过去的20多年地产江湖里,产品力的创新和引领,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更新,这些头部企业也在这样的更新里,你方唱罢我登场。

更迭的过程中,并不是有些的企业跟不上时代,而是时代总在呼唤新的声音。

但是全程处在第一阵营,并且通过全体系的产品进阶,逐渐登顶产品力桂冠的,

却是中海。

过去的20多年,中海从建筑工程,到技术含量,再到园林规划和精装细节,包括风格化的创新和引领,已经从“精工”中海,进阶到“工科状元”的行业认可。

中海也作为这些年来的建筑品质专家,被行业和客户熟知。

中海的品质进阶,成为动辄百亿单盘销售的高端购房者的有口皆碑,也成为众多同行认可和称赞。

同样作为头部产品力企业的万科,代表人物王石和郁亮就曾在许多场合,称赞中海的精细化作风。

更新和出众的产品品质,也成为反馈在客户端实现高认可与高售价的利润保障。

于是中海也因为成本管控和产品力,出身中海的人才,也被国内各大房企挖角的重点目标,去实现这些企业的成本管控、利润实现和产品迭进。

这其中的佼佼者,成为许多头部企业的栋梁骨干,撑起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板块。

04

成本管控行家与产品力专家,

是中海在过去40多年,看得见的潮声与掌声。

能够形成这些潮声和掌声的,是中海一直以来蓄积的海水。

这些海水,

是海纳百川的人才、有质量的规模、中长线的城市更新。

05

人,是企业的根本。

第一个被提及的,是中海人才的广度与厚度

说到中海的人才组织,不能不说中海引以为傲的“海之子”校招体系。

启幕于2000年的“海之子”校招,迄今已历时23年。

中海用23年的时间,累计招募了超过4000个海之子,这些 中海体系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目前已经遍布中海旗下各地区公司中,担任超过一半的总经理职务。

海之子中间的代表人物,是现任的中海地产行政总裁张智超。

这也让海之子校招体系,成为地产行业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人才品牌。

尤其是整体行业下行,众多拥有校招体系的公司,逐渐停止这个人才引进通路的时候,

即使在房地产最难的2022年和2023年,中海也依然坚持着海之子招聘,确保战略性人才培养项目的延续,保持着薪火相传的人才建设步伐。

除了海之子,中海的社招,也通过文化体系的渐进培养和宽严皆有的专业观念,打造独属于中海特色的人才和组织。

对自己的每一个员工,中海都通过“五个关键词”和“三色管理”的模式,打造向上和专业的成长通道。

人是核心资产,中海正在用人形成的人海,形成具有中海底色的新的海水和洋流。

06

规模是加速器,规模也是滑铁卢。

第二个要说的,是中海有质量的规模

规模是过去几年地产企业的双刃剑,

这个相信早就成了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的共识。

即使是行业优等生万科,当下面临的困境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有前几年被规模裹挟而产生的滞重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分期和矛盾,成为万科当下的坎,更演化成一些热点问题而备受关注。

在城市分化、行业总量天花板明显、增量缓慢的市场背景下,规模尤其是无序的规模,早已不再是评价房企实力的关键指标。

但是有质量的规模,尤其是行业下行周期对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布局,伴随着去年以来的政策逐渐松绑,迎来全新的增长窗口。

从中海目前呈现的业务格局战略规划来看,中海可能是对有质量的规模,思考得最为清晰,布局最合理的房企之一。

通过投资聚焦城市深耕,中海对深耕城市进行网格化的研究,并明确投资边界,结合区域储备规模、业绩贡献等因素,合理分配投资额度。

在过去的2022-2023年,整体土地市场低密的大行业背景下,中海新增获取93宗土地,实现新增货值将近5000亿元。

而在新增的土储里,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权益购地金额占比达到了50%以上,这样的高量级城市聚焦,让中海的货量结构优势更加突出。

正是这样的货源结构,实现了中海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超过百亿的销售业绩,尤其是上个月的全国销冠上海顺昌玖里,197亿的成绩甚至能够排名一季度百强销售额的第11位。

这些聚焦的土地储备,就是中海有质量的规模化增长的有力保障,

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07

城市更新是一个好的理论,

但好的理论缺乏好的实践者。

第三要说的,是中海的中长线的城市更新

一线城市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不仅考量开发商的资金平衡能力,更考量开发商的中长线城市运营能力。

1992年起在上海进行斜三基地旧城改造的中海,把曾经有1400多户居民、20多家工厂和商店的沪上棚户区,仅用18个月实现结构封顶并在1994年底竣工,建造起当时上海住宅建筑中的“第一高度”的中海·海华花园。

海华花园后来被评为1995年“白玉兰”奖,这也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住宅项目。

时至今日,望过车水马龙的徐家汇路,坐落在繁华的日月光中心对面的海华花园仍然耸立在繁华的徐家汇,见证了打浦桥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

上海·中海海华花园

保持着对产品的革新,中海以海华花园为代表的第一代项目后,通过对第二代旧改项目普陀(红旗村旧改项目)的建筑规划与城市运营,中海联合华为、中国移动在该项目落地建成全球首个5G社区——中海臻如府,书写了上海智能社区的历史。

上海·中海臻如府

至于第三代和第四代城市更新,中海又分别为上海呈现了建国里与顺昌玖里这样的不仅用销售业绩,更用城市更新的城市风貌为城市著写历史的经典作品。

上海·中海建国里

中海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一干就是四代的迭进,和30多年的坚持。

这样的例子,不仅有中海在上海30多年来对城市更新的深耕,更有在北京、深圳、广州、武汉等众多一二线城市的时代作品。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中海围绕地产开发的商业、办公等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得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得到生长和平衡。

当高质量城市的城市资源和效能进一步向核心区聚焦的时候,中海的中长线的城市更新,不仅为中海提供短期住宅开发的收益,更确保中长线的现金流和利润收益的实现。

人、土地、资产,成为中海最广阔的海水,在时代的流动中产生立于潮头的潮声。

08

这是中海的海水与潮声,

海水与潮声的背后,是中海长期主义的笃行和砥砺奋发。

坚韧的穿过周期,笃定的坚守战略,明确的相信人的作用,在时间中砥砺中长期的城市更新。

这是中海的,除了稳健和产品以外的,属于中海的故事。

最后,用一首诗词作为结尾,送给中海: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致敬中海!

0 阅读:21

莫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