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皋治蜀期间大力拉拢南诏,开办学校对南诏上层进行教育

史海撷英 2024-02-02 11:58:22

贞元十七年(801年)的战事,剑南唐军在韦皋的指挥下,兵分九路,纵深穿插,摧城拔寨。尤其在次年正月,唐军设伏大败十万来援的蕃军,生擒吐蕃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这个战例放在唐蕃一百多年的战争史上,也是一场难得的大胜。

此战之后,剑南的战局基本锁定,一直到吐蕃崩溃都再无大战。

换句话说,韦皋于贞元元年(785年)六月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然后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于贞元十年(794年)促成了唐朝与南诏的苍山之盟。再然后,又用了七年多的时间,终结了剑南地区的战事。

这就是他治蜀期间最大的功劳,今天就简单来聊聊韦皋治蜀期间的功绩。

蜀地对于唐朝的意义,明代文学家于慎行在《谷山笔尘》里有这样一番评论:“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长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土处其阃阈,譬如室之有奥,风雨晦明有所依而避焉。盖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也。”

但川蜀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从始至终都是唐朝的税收大户,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整个北方彻底打残,之后唐朝能摇摇晃晃地支撑一百五十多年,靠的就是四川和江南,因此才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韦伦

在韦皋到达之前,治蜀之臣也不乏能人,从代宗时期开始算,西川便历经了韦伦、严武、郭英乂、崔宁、张延赏的管理。

在唐玄宗逃亡蜀地期间,韦伦是剑南节度。他勤俭节俭,蜀川赖以兴治,但天子车驾到达后,宦官暴敛无度,韦伦以身抗命,惨遭拿下;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严武接任为西川节度使,战功倒是挺显赫。在广德二年(764年)九月,大破吐蕃七万余众,拿下了当狗城(四川理县西南)、盐川城。同时他还提拔了崔旰(后改名崔宁),令其带兵渡过岷江再败蕃军,拓地数百里。在此战期间,严武写下了《军城早秋》一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杜甫称此“诗清立意新”。不过,严武和杜甫关系很好,曾多次资助穷困潦倒的杜甫,最后还邀请他入自己的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便是由此而来。所以,杜甫对严武诗作的评价,不排除有感情的成分。

严武此人性格狂躁放荡,八岁杀父妾,青年时杀情人,等到坐镇蜀地更是为所欲为,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因一言赏至百万,蜀土虽富,在其暴敛之下也殆至匮竭。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郭英乂入蜀坐镇。他作为名将之后,此前表现得还挺好,做陇右节度使期间,曾带兵击退蕃军。可到了蜀地以后,恣意妄为,无所忌惮。居然入住李隆基的旧宫,而且他军政严酷,为人又非常狂荡,聚集女人骑驴击球,每天耗费数万。没过多久,便与西山兵马使崔旰(崔宁)爆发了激烈的矛盾,以至于兵戎相见。这段历史之前讲东西川分立的时候有过叙述,结果是郭英乂在蜀地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都在内部斗争,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

紧接着上来的就是崔宁,在蜀十余年间,多次大败蕃军,有“崔宁军是神兵”之誉。但他镇蜀期间,几乎将蜀地变成了国中之国,“朝廷患之而不能易。”就这么一直折腾到大历十四年(779年),崔宁被弄到关中修皇陵去了。他前脚刚走,吐蕃就联合南诏发十万大军寇蜀,接任西川节度使的张延赏是个文官,不擅长打仗,面对蕃军连克州县的攻势束手无策,唐朝被迫派李晟、曲环带兵驰援。

张延赏

虽然张延赏打仗差点,但他文治还是颇有些亮点的。他到任以后,轻徭薄赋,依法办事,蜀地得以逐渐恢复了繁荣。但到了建中四年(783年),张延赏管不住手下的军阀,被西山兵马使从成都撵走了。

就是在这种局面下,韦皋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始了治蜀的生涯。

从前面几任节度使的经历来看,蜀地大总管的职务实在是难当。光会打仗,不行;光会文治,也不行。坐这个位置的人,必须文武全才,而且还得朝廷信任,否则也不行。

韦皋能获得任命,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他在朱泚之乱中表现出色。

事件爆发时,韦皋的官职为凤翔营田判官兼任陇右行营留后。他用计干掉了朱泚的部下牛云光,控制了陇州(陕西陇县),而后他立即派兵支援奉天战事,并在在侧后方威胁凤翔守将李楚琳,让他不敢彻底倒向朱泚。同时,他还派人去向吐蕃求援,虽然最终引蕃军来援不是他的功劳,但联系上了吐蕃军队,也给叛军造成了心理压力,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了奉天之围。战后论功行赏,韦皋被调入朝中做了左金吾卫大将军。

随着张延赏入朝,剑南西川节度使出缺,韦皋得以获得任命。

在这里多说一句,韦皋是张延赏的女婿,虽然这位老丈人不太待见女婿,曾经闹出过“不识韦皋是贵人”的故事。但再不待见的女婿也是女婿,咋也比路人强,而且张延赏治蜀期间,跟韦皋有过书信往来,很有可能在韦皋未入川之前,就对蜀地复杂的政治生态有了解。再加上老丈人离职女婿接任,韦皋肯定继承了张延赏的人脉资源。所以,韦皋治蜀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韦皋

其次就是韦皋姓韦。​韦氏在唐朝有特殊地位,“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不是白叫的。韦皋就是出自韦氏一族,其家在唐朝时期共分为九门,韦皋属于韦弘机一系。家里的韦孝恪、韦弘机、韦景骏都做过高官,而且多以吏治见长。再加上韦氏属于跟朝廷深度绑定的豪门世家,这种背景更容易获得王室的信任,可以避免前任节度使割据川蜀之忧。在这两点的共同作用下,韦皋顺利获得了任命,踏上了治蜀之路。

韦皋到达川蜀以后,确实很上道,由于有老丈人在皇帝身边做宰相。唐德宗心里想的啥,韦皋知道得一清二楚。

为了获得德宗的信任,韦皋着实表现了一番。当时朝廷缺钱,唐德宗对边疆大吏的供奉非常看重。

时任江西观察使李兼,罢省军士,收其资粮,以为月进,希固恩宠。结果韦皋一看,月进?月进算什么?《资治通鉴》记载:“李兼在江西有月进,韦皋在西川有日进。”

其次,唐德宗贞元年间,长安地区的耕牛因瘟疫而大量死亡,影响了农业生产。韦皋抓住机会进献耕牛表示忠心,他还坚定地支持德宗削减地方用度来支援军需的命令。

通过这套表忠组合拳,韦皋成在获得信任的同时也获得了德宗的支持。这种良好的君臣互动,让韦皋得以在川蜀放开手脚全力施展。

韦皋攻击吐蕃示意图

解决了后顾之忧,韦皋开始在川蜀扩充军备、调整布防,全力防御吐蕃的进攻。

在韦皋入蜀之前,剑南唐军的表现相当孱弱。《新唐书》里有段记载:“广德、建中间,吐蕃再饮马岷江,常以南诏为前锋,操倍寻之戟,且战且进,蜀兵折刃吞镞,不能毙一戎。”

很多人都拿这个例子说川人不善战,可不过百年之后,前蜀开国皇帝王建便以川蜀之兵与天下抗衡,莫非川人突然就变得能打了吗?只能说剑南唐军表现不佳是因为川人不想打仗,而不是不会打仗。

那么用什么办法激励川人的战斗意志呢?最简单粗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士兵的待遇。清朝人傅恒在《历代通鉴辑览》里写道:“皋在蜀二十一年⋯⋯厚给赐以抚士卒。士卒婚嫁死丧,皆供其费,以是得久安其位,士卒乐为之用,服南诏,摧吐蕃。”这就是贞元十年(794年)以后,剑南唐军战力暴起,连续重挫吐蕃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韦皋的另一个贡献就是统一战线。

公允地说,韦皋不是武力值最高的将领,让他在战场上挥刀砍人,估计还不如一个小兵。韦皋是个政治家,最擅长的是谋攻。

南诏疆域图

他到任以后,马上就制定了“北守南攻”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在“南攻”,而不是“北守”,剑南唐军守了几十年了,还是奈何不了吐蕃。但这个“南攻”不是进攻南诏,这样只会把南诏推向吐蕃,这里的“攻”指的谋攻,也就是拉拢南诏,挖吐蕃的墙脚。之后韦皋的所有举动,都是围绕着南诏展开,拉拢川西羌,心里惦记着南诏;拉拢云南蛮,眼睛瞅着南诏的反应。

《新唐书》里写到:“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

面对唐朝的挖墙脚,吐蕃感到很不安,在贞元四年(788年)十月,为阻止韦皋的渗透和东蛮的叛离,发兵十万攻剑南。这是韦皋到任后最危险的关键点,如果吐蕃获胜,韦皋之前的努力必将荡然无存。川西羌和云南蛮都会倒向吐蕃,南诏就更不用说了。好在韦皋表现出色,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唐军连战连捷,向西南各族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此战之后,东蛮彻底倒向了唐朝,南诏也变得更加摇摆。之后韦皋又不断发力,南诏终于在贞元十年(794年)重新成为唐朝的盟友。

也就是说,从韦皋入蜀开始,他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彻底切断了吐蕃与南诏的盟友关系。所以说,耐心是一个出色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另外一个体现韦皋远见的地方,就是给南诏进行教育。

贞元十五年(799年),异牟寻谋划主动出击,为了表示诚意,他主动提出送大臣子弟到长安做人质。这在当时是个常规套路,吐蕃也曾命令南诏送人质去拉萨。结果,这项建议被韦皋拒绝了。因为韦皋心里很清楚,送几个孩子做人质能起什么用?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不但在长安还娶了唐朝公主,他胖爹还不一样反了?真正管用的是思想教育,大面积深层次的思想教育。

他在成都办了一所学校,专供南诏大臣子弟学习。南诏贵族都乐坏了,免费出国留学呀!不去是不是傻?这一学,就学了50年,入学之人多达数千。

学到了什么高度呢?异牟寻后的第七代王寻阁劝从小就被郑回教育,汉字造诣之深超过了多数唐人。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赫然录入了《全唐诗》:“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创彝族用汉文学创作的先河。

教育了50年后,大中十三年(859年),节度使杜悰估计是嫌费钱,减少了南诏学生的人数。第十代南诏王晟丰佑火了,《南诏编年史稿》记载:“由是,丰佑怒,令其贺冬使者留表嶲州而还,不亲至京师,并召回习学子弟,书表词语颇为无礼。”当然南诏又和唐朝掰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全为了教育没教育痛快!

南诏从立国开始,就有一颗独立自足的心。这种态度让他们既然不能跟唐朝长期合作,也不能跟吐蕃长期合作。当南诏反水后,吐蕃人很生气,送了个“两头蛮”的绰号。

应该说,吐蕃人给的定义,准确得令人发指。纵观南诏国的历史,几乎每换个国王,与宗主国的关系就变一次。四代王皮逻阁与唐修睦;五代王阁逻凤弃唐投蕃;六代王异牟寻弃蕃归唐;七代王寻阁劝毁约攻唐。十一代王世隆僭越称帝。

南诏形势图

当然,作为夹缝求生的政权,南诏其实也没多少选择,要么间于齐楚,要么死抱一腿。至于怎么选,全凭当时的力量对比。游走于唐蕃之间,也不过搏个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和人品好坏没关系。

最逗的是,那个在归唐中起关键作用的郑回,其七世孙亲手终结了南诏王系,建立了大长和国。也算报了先祖做俘虏的一箭之仇,堪称“君子报仇七代不晚”。

0 阅读:21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