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亦是载人航天奠基者。他的贡献不可或缺,若无他,中国航天难有今日之成就。
提及钱永刚,知者甚少。他乃钱学森之子,拥有如此杰出的父亲,钱永刚或许也会如父亲般优秀。
钱永刚30岁才考上大学,40岁完成硕士学业,这在钱学森家庭背景中实属异常。究竟何因导致他进度滞后?背后有何故事?钱学森已逝13年,如今钱永刚现状如何?
钱永刚1948年生于浙江杭州,父为钱学森,母乃蒋英,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蒋英为追随钱学森,放弃职业赴美,专职照料钱学森。
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卓越,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称他一人堪比五个海军陆战师,足见钱学森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
钱学森历经5年美国监禁后归国,立即投身核试验研究。在他的引领下,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相继爆炸成功,中国自此拥有核武器,稳固了国家地位。
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升空,标志航天事业起步。钱学森贡献巨大,但其子却因父亲成就,成长节奏慢于他人,原因何在?
钱学森回国时,7岁儿子钱永刚不懂中文。母亲遂在家中坚持用中文交流,逐渐地,钱永刚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
钱永刚入学后,逐渐遗忘了英文。但凭借原有基础,他重新学习并逐渐恢复了英文能力。
钱永刚回国后初期顺利,但受当时大环境停课影响,前途渺茫。恰逢招兵,他与父亲商议后,决定加入部队。
钱学森时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却未借父亲关系,与众人同乘闷罐子车南下,前往江南某部服役。
在部队,钱永刚表现卓越,但大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及其子女受波及。钱学森虽受保护,其家人却常遭难以言说的待遇。
在部队,钱永刚表现优异,符合入党条件却未被发展。随后,他被调至技师培训班,依旧保持一贯的优秀表现,各方面均出类拔萃。
高考恢复后,他决意一试,找领导商定:考上则离职,未考上则安心工作。时年三十,久离书本,心中并无十足把握。
他在部队从事技术工作,数理化基础扎实,后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入学时年龄偏大,居全系第三,但他不在意,专注学业,刻苦学习。
钱永刚四年大学毕业后,自费公派赴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追随父亲足迹。他担忧学校是否接纳,却获免试入学,意识到这是受父亲影响。
父亲曾于此地毕业,在求学时期便已晋升为学院教授,并兼任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即便免试入学,钱永刚仍十分努力。1988年,40岁的他毕业,并选择回国。回国后,他重返国防科技大学任教授,致力于计算应用软件系统研制,参与众多重要项目。
钱永刚在行业中表现卓越,虽其贡献不及父亲对国家之大,却也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晚年钱学森,见儿子时常感愧疚,忆往昔只顾工作,对儿子照顾不周。
钱永刚深知,即便重来,父亲仍会选工作。他理解父亲的处境,从未责怪过父亲。
钱永刚现已年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任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教授。他在计算机领域持续贡献,助力国防科技,培育众多国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