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终于重拳整顿了!这次我举双手赞同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3-24 15:36:00

周末手机弹出一则消息,看得我是热血沸腾。▼

教育部终于对舞蹈、体育培训进行重拳整顿了!

从2018年开始,我就一直呼吁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过强柔韧训练,不要让低幼的孩子做过高难度系数的训练。

但每年,总是有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比如这个6岁的女孩子在舞蹈室学跳舞导致脊椎瘫痪,无法直立行走了。▼

这类惨情基本上都是因为练习不当导致的惨痛后果。

采访视频里的医生说,“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脊椎损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瘫痪”,

这类伤害一旦造成,恢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视频里的妈妈说起女儿现在才6岁,她接下来要面对怎样的人生啊,马上就哽咽了起来……

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我家不是两个男孩子的话,舞蹈肯定也是我给孩子兴趣班的首选之一。

但是选择什么,如何甄别是否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合适,只要是涉及到运动类的兴趣班都非常关键。

有句话说,“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像这些新闻报道中所发生的瘫痪事件,哪怕万分之一的几率,发生了对于一家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伤害。

这些年,每次提出“要谨慎”的观点,也会有不少机构老师在后台留言“这在国内是不可能操作的”,说“错过了3~6岁的舞蹈关键期,孩子的韧性就难培育了”。

但让我动容的,这样的讨论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纷纷分享起来自己的心路历程:▼

△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讨论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继续聊一聊舞蹈的话题,里面有很多我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大家再次看我今天文章的时候,也留言一起来讨论“孩子的舞蹈”,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孩子的练舞过程。

很多时候,我始终相信,社会的车轮是在往前滚动的,而真正好的东西总会被看见,历史会往好的方向走。

坦白说,我并不排斥舞蹈类的兴趣/培训班,在身体动作能力方面,我觉得孩子学体操,或者学舞蹈,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芭蕾”、“民族”、“古典”、“流行”等专业舞蹈知识为元素,天生带着某种魅力和气质,往往很有吸引力。

老师协调孩子从单一动作到手脚规范,这个过程,帮助孩子优化自身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动作,让孩子从无意识的动作,逐渐向有意识的、艺术化的动作过渡,这些对孩子来说本身都不是坏事。

但我们常被游说的,“孩子想要掌握舞蹈,就得去上舞蹈培训班”,这个说辞其实是错误的。上舞蹈培训班,并不是孩子爱上舞蹈、感受舞蹈之美的充分必要条件。

真正热爱舞蹈和体操的孩子,内心是源于那份没有被干扰的热爱和最纯粹的初心,而这份热爱,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和土壤的环境,舞蹈培训班是孩子的一个爱好的影响因素,却不是它唯一的影响因素。

早些年前,国际社会也认识到了这个事情,对儿童舞蹈进行了再定义。以运动、健康、体能、休闲和舞蹈联盟提出的观点来看:

“儿童舞蹈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创造情境和想象表达,让舞蹈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AAHPERD,1989)这便是学龄前孩子最核心的舞蹈价值了。

舞蹈综合了创造、表演和欣赏三位为一体,所以孩子在参与舞蹈过程中,首先是一个观察者,通过观看、讨论舞蹈的过程,走近舞蹈。其次是一个表演者,孩子试图模仿、表演来展现舞蹈,模仿是最初的启蒙。

最后得成为一个创作者,他们在模仿原来动作的基础上,产生一些联想,进行改动,从中得到一些创作启迪,从而迈进创编的大门。

专业训练是孩子如果想在舞蹈领域有造诣的必经之路,但前提一定是不丢失舞蹈的核心价值。

如果孩子能够持续保持着这三个层面的浸泡,再进入专业的艺术舞蹈训练,孩子才能真正地产生原动力,让舞蹈不会沦为一个“技能培训”和“机械重复”,才能真正的把舞蹈和艺术的气质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市面上目前有很多舞蹈培训班,教学培训的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呢?

一味地超前学习,并且用填鸭式去看待孩子的舞蹈价值,习惯性地采用高压恐吓政策,比如“6岁前不练一字马,以后身体柔韧性差了,根本就练不成”……

这些恐吓政策是不是似曾相识?因此,在走进舞蹈兴趣班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一件事情,孩子学舞蹈,到底学的是什么?

是以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主的生活舞蹈?

如果是,创造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便是你衡量孩子舞蹈质量的关键要素。

还是以艺术化动作、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舞蹈培训?

如果是,孩子的适龄与否、发育特征如何,机构老师的专业知识是否正统、过硬和管理是否妥善,便是孩子舞蹈教学的重要依托。

特别是专业的舞蹈培训,更是要谨慎考察师资,如果你遇到的机构是一味追求技巧技术,而老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素质,那么可能导致孩子受伤的风险就会很大,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新闻所揭露的绝对不是个案。近年来,因为跳舞不慎受伤而导致孩子终身瘫痪的病例,逐年增加,并没停止。▼

这样子的“超前学习”,真的有意义吗?

我分享两本舞蹈教材,分别是国际儿童舞蹈协会的世界主席、英国国家舞蹈学院研究员 Mollie Davies 的《Movementand Dance in EarlyChildhood》,和著名舞蹈教育家 Simith Autrard 的《TheArt of Dance in Education》。

简单来说,在孩子8岁之前,接触舞蹈,核心要素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学机构的课程大纲需要具备:

1. 提供各样动作的刺激,像是在舞蹈中结合故事、音乐和道具等。

2. 需要介绍动作词汇和说明的文字。

作为引导者的成人,需要帮助孩子了解的基础要点包括:

1. 运用想象力在动作上,提供反应刺激(比如音乐),以及表现基础的技巧,例如适合8岁以前的孩子的动作包括位移动作、停止不动,做出比如塑形、跳跃、翻滚和手势等变化。

2. 改变节奏、速度、层次和移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简单的动作模式创造并表演舞蹈,体现不同时期和文化的形态。

4.能够表达并且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你希望孩子加强专业舞蹈的技能,那么你可以参考中国舞蹈教材的主流标准:

1. 孩子3、4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跳一些儿童自由舞,进行简单的律动练习。

2. 5、6岁的时候,可以初步接触舞蹈学习,但重点在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不能高强度的训练,更不能过分地做劈腿、下弯腰等高难度的动作。

3. 从7至10岁,才开始正规而规律性的训练。因为这时孩子的身体骨骼发育会比较完全。但一些较难的动作,比如像劈叉、下腰和翻滚这样的动作,都需要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再评估学习节奏以及是否往后推迟。

简而言之,在孩子7岁前,主要是培养的是表现力、节奏感和情趣;7岁以后,才可以开始正规学习,主要培养孩子的柔韧性,帮助孩子接触舞蹈技巧,训练孩子的身体。

但需要强调的是,7岁只是一个平均年龄值,并非绝对值。我们判断孩子的发育情况是否真的达标,还需要看孩子本身的个体差异情况,这个如果要真的精确统计,需要去找相关医生综合评估。

现在很多专业的机构,比如芭蕾舞蹈、民族舞蹈、国标舞蹈等,也会把儿童舞的启蒙要素,融入课程中。

我认为只要孩子所体验的舞蹈培训方式,是以兴趣培养为主,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其实选择哪个舞种,并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可以综合各种因素,以及孩子的喜好,自由选择。

因为孩子更需要感受的,是因舞蹈而带来的那份快乐。

舞蹈种类一般都会有基本功,比如芭蕾舞会有基本的动作练习,plie,Demi-plie,releve这些,一般从五岁半开始可以练习,但这里需要判断是老师的专业度,是否有循序渐进地指导标准,中国舞、国标舞等都同理。

比如我朋友分享她在英国的舞蹈兴趣班的上课体验:

所以具体到选择哪家机构的时候,我们需要看的东西其实还挺多。判断一家舞蹈机构靠不靠谱,硬件设施一定要甄别好,比如确定营业执照,是否为正规的培训中心,其次要了解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

1. 教师的资质背景,是否有教师证和相关认证等;

2. 经验是否丰富,是否熟悉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3. 课程是否足够有趣,能否吸引孩子注意力,是否看中肢体表现力和艺术节奏感?4. 是否有超出孩子年龄或者身体负荷的动作或者训练?5. 在孩子受伤的时候,是否懂得第一时间如何急救?

新闻报道中常说的高危动作练习,主要涉及到了劈腿、下腰,这个是被强烈反对的。

以国内知名的吕艺生老师为代表的几本权威教材,已经重新梳理了孩子学舞蹈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再三强调也不为过,孩子的舞蹈应该契合身体发展的里程碑特征,不能一蹴而就,甚至提供超龄的动作。

对于学龄前(至少8岁之前)的孩子而言,舞蹈的本质要求并不会改变。真正好的教育,不只是知识、技巧和能力,也包括了传递给孩子关于学习的热情,以及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最好的教学环境。

这里对老师的深层次要求,或许更需要老师能有持续的好奇心投注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舞蹈与时俱进的变迁,并且用开放的方式,帮助激发孩子内在的表达力,美学的感染力,以及创意的质感。

而与之相对立的,莫过于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始终把技术放在首要,把孩子的舞蹈学习硬生生地变成了一场追逐赛,用焦虑来洗脑,把孩子工具化,这无异于舍本逐末。

我认可的一个理念,也是国际儿童舞蹈协会的世界主席 Mollie 所提倡的核心观点:

所以与其纠结孩子选择哪个类型的舞蹈兴趣班,不如认真想一想,到底你所心仪的舞蹈兴趣班,或者生活舞蹈的体验经历,能否真正地契合孩子成长所需的舞蹈的内核和本质要求。

它不仅仅适用于舞蹈,任何兴趣班都通用,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你说是吗?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