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入伏,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1日至8月19日,总共持续40天。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段,上蒸下煮,大地呈现出一片骄阳似火的现象。
三伏天又被人们称为“苦夏”,人们会出现胃口下降、身体疲倦、精神不振的现象,因此人们都希望凉爽的秋天赶快到来。
但是立秋后天气就立马凉爽了吗?答案是“不是”。老话说“秋后必有一伏”,这里的“一伏”就是指“末伏”,进入立秋还有炎热的末伏阶段,像今年8月8日立秋,而末伏的时间为8月月10月~8月19日,立秋后还有12天的伏天。
“立秋暑未消,秋老虎驾到”,立秋后还有一段炎热的天气,我们把这段炎热的天气称之为“秋老虎”,秋老虎持续的时间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如果秋老虎持续的时间短,那么秋天就会比较凉爽;如果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长,那么秋天就会非常炎热。而秋老虎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由“副热带高压”来决定,立秋后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会逐渐南移,如果南移的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又向北移,那么在高压控制下就容易形成晴朗少云的高温暑热天气,虽然已经是秋天,但是天气依然闷热。
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在22℃以下时,才算进入秋天。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会关心秋天热不热的问题;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就是粮食的收成问题。在农村有句老话叫“早立秋样样丢,晚立秋样样收”,这句话是啥意思?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2023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的时间都会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或者8月8日,立秋的阳历时间几乎是固定的,但是每年立秋的农历时间却不一样,有的年份在农历六月立秋,有的年份在农历七月立秋,如果立秋的农历时间在六月份,那么就是“早立秋”;如果立秋的农历时间在七月份,那么就是“晚立秋”。
2023年立秋交节的时间在8月8日,这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二,很明显今年是“早立秋”。作为对比,2022年是七月初十立秋,属于“晚立秋”;2021年是六月二十九立秋,属于“早立秋”;2020年是六月十八立秋,属于“早立秋”。
当然有的人还会根据立秋当天的具体时间来划分,如果是中午12点以前立秋,那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中午12点以后立秋,那么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交节的具体时间为8月8日02时22分41秒,根据这种划分方法,今年也是“早立秋”。
农谚说“早立秋样样丢,晚立秋样样收”,啥意思?有道理吗?这里的“丢”和“收”是指粮食收成的好坏,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早立秋”,那么粮食的收成会相对差,秕谷会增多;如果方当年是“晚立秋”,那么粮食就容易大丰收。
那么这句农谚有没有道理呢?农谚都是我们老祖宗长期劳动生产经验的总结,有句老话叫“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牛”,说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早立秋,那么到了秋天冷天会来得会比较早,秋天会相对凉爽,而如果是晚立秋,那么预示着到了秋天炎热的天气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说秋天来得早,意味着冷天来得也早;秋天来得晚。意味着冷天来得晚。
如果是“早立秋”,冷天来得早就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积温不够,农作物正常生长时间缩短,就容易出现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的现象,粮食的产量会降低;而如果是“晚立秋”,那么说明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农作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粮食作物就容易大丰收。
农谚还说“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粮食成丘”,意思说的都一样,都是说“晚立秋”更加容易粮食大丰收。样样收、样样丢、颗粒无收、粮食成丘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法,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粮食收成的好坏。
农民靠天吃饭,在古代粮食一旦减产就容易引发饥荒,因此老话“早立秋样样丢,晚立秋样样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重视农业生产。当然粮食要想高不能全部指望天气,如果不施肥、不管理,那么粮食也不能丰收,现在的天气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农民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