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为朝廷效力的护粮队,却演变成了影响深远的帮会组织。有清一代,朝廷每年都要通过漕运将江南富庶之地的粮米运送到京城,供应皇室、官僚以及军队之用。
由于需求比较旺盛,每年调集的粮食就达400多万石,需要大量的船只来回运输,这一下子就催生出了好多营生。比如,驾驶船只的舵工,拉船的纤夫,搬运粮食的水手,沿运河两岸的商贩,等等。
清代的漕运原本由隶属于军籍的屯田士兵负担,但是漕运太繁忙了,士兵们根本忙不过来。为了便于管理,漕船就以卫所为单位编为帮。
虽然有了帮这个基层组织,但活还是要干的,漕运路途遥远,行程艰苦,士兵自然不愿意干这样的活,于是每帮就雇佣了大量的水手。
当时漕运体系大致是这样的:最上面有漕运总督,中间有卫和所,所下有联,最下面的就是帮。
运河绵延,漕帮自然也不会少,水手更是越来越多。当时,参与漕运的船只有1.2万艘,从事漕运的水手也有20-30万之多。
水手们大都来自直隶、山东等省的贫困地区,家庭出身普遍不好,有的甚至还失去土地,成了破产户。水手们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干着繁重的苦力活,却时常面临着被压榨的风险。
尽管出身低贱,但水手也是人,也需要精神慰藉和感情寄托。这个时候,白莲教的一个分支-罗教出现了。罗教主张士人以外的普通民众通过参悟改变自己的人生,这一下子击中了水手们内心最脆弱和最希冀的一面。
借由罗教,水手们秘密集结起来,一来寄托自己的感情,二来抱团取暖,维护自身的利益。很快,一个新兴的帮会组织--青帮便逐步出现了。
在18世纪初,南方漕运的起点杭州--成了水手们活动的集中地,就连罗教的祖庙以及“三祖”的陵墓也都在杭州,“三祖”的庵堂逐渐成为了漕运水手们礼拜和集会的中心。可见,当时的活动之盛。
事实上,青帮初期有三帮,后来扩大为七帮、十二帮,帮会成员也扩展到后来五六万人,到了道光初年,青帮已经成为五六十万人的大帮了。
当时,发展比较厉害的秘密结社还有洪门,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但又有所不同。洪门分布较广,而青帮主要在运河两岸,所以江湖上有“青帮一条线”之说。
青帮依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衰。太平天国兴起后,一度阻滞了南北运河运输,尤其是占领南京后,直接将大运河给掐断了。
无奈之下,清廷只好将河运转为海运。如此一来,就等于断了水手们的生路。水手们只好四散谋求生路去了。
有的加入了太平军,有了参加捻军,还有一部分与两淮流域的贩卖私盐的“盐枭”“青皮”联合起来,从事贩盐活动,当然私下里也会抢劫。这些人后来流入上海,成为大家所熟知的青帮。
对于青帮的性质,则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在道光以前,青帮是一个独立的,为水手、纤夫、舵手谋求利益的劳工组织;之后,则逐步转变为一个藏污纳垢的涉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