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功高震主,为啥可以全身而退,颐养天年?

阿云说历史 2023-07-08 13:49:48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安史之乱的复兴功臣郭子仪,在巨大成绩和荣誉面前不骄傲自满,一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保持低调作风,尽管功高震主,也数次遭到皇帝的猜疑和奸臣的陷害,但他坦然处之,临机应变,最终得以全身而退,不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也是家族免遭破坏,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官场处世之道,特别是应付皇帝老儿的猜疑和奸臣迫害的做法,很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郭子仪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在平叛“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尽展平生军事才华,挽大唐帝国于将倾。郭子仪大战河北,收复两京,抗拒吐蕃,单刀赴会,智退30万回纥敌军;经过7年鏖战,成为李唐江山的最后守护者。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尽管郭子仪对大唐再造之功,但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知道“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功劳越大,背后隐藏的风险越大,不仅是皇上的担心,还有宦官的猜忌和小人的诬告,所以,郭子仪数次被被撤职,被剥夺兵权,他都泰然处之。

天宝十四年,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下旨郭子仪率朔方军平叛,郭子仪二话没说,起兵讨伐安禄山;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它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曾和升平公主发生了口角,骂道:“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公主大怒,回宫告诉父亲。代宗道:“他说的没有错,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并命公主回家。郭子仪得知后,将郭暧关起来,自己去向皇帝请罪。代宗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回来后,将郭暧杖打数十。

由此可见,郭子仪尽管功高震主,尽管被数度猜忌,被剥夺兵权,但都被他妥善的化险为夷,没有给人以把柄,最终得以善终,终享晚年,归根到底一句话,因为郭子仪深谙那句“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他知道官场的黑暗,知道皇帝老儿的心理,必须要保持低调的生活,方能明哲保身。

1 阅读:131
阿云说历史

阿云说历史

学习历史,洞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