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不止一人,一僧一道的相关情节,是被二次植入的

王玄陵有笔札 2024-11-30 11:22:44

《红楼梦》的正文部分,应该是从“当日既陷东南...”开始的,在此之前女娲补天及一僧一道的部分,按照结构以及脂砚斋的批语来讲,应该是属于正文前面的《楔子》。

对于这段《楔子》,我们一直认为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段《楔子》不太可能出自原作者之手。

首先,《楔子》最开头的部分,有一段“作者自云”,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代替作者叙述创作《石头记》的原因。很明显,这段话不可能是出自原作者的手笔。

后面紧跟着的是女娲补天、一僧一道的故事,再后面就是《红楼梦》书名的变迁介绍,其中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

第一,“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此句后面甲戌本有脂批曰: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注意,正文说《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是东鲁孔梅溪所题,而这段批语却说是“余...故仍因之”,这无形之中就是在告诉我们,批语中的“余”就是正文里的东鲁孔梅溪。

换句话说,写下这段批语的人,正是东鲁孔梅溪。综合诸多脂批来看,不能认定孔梅溪就是脂砚斋,但是可以认定甲戌本所遗留的批语,并不是脂砚斋一个人所加。

第二,“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段话说明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原作者,而是一个批阅增删者。这个说法目前争论还很大,我们暂且不作争论。

假设,曹雪芹并不是一个批阅增删者,而是小说的原创作者。我们再来看这段关于书名变迁的介绍文字,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矛盾。

试想一下,如果曹雪芹就是原创作者,那么他在创作完这部小说之后,甚至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难道不先给小说想一个名字吗?

为什么情僧、吴玉峰、孔梅溪等人题名在先,而曹雪芹却题名在后呢?如果说前面的那些书名都是曹雪芹故布迷阵,那孔梅溪的批语又怎么解释呢?

孔梅溪的批语,可以证实《风月宝鉴》这个书名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么,曹雪芹所题的《金陵十二钗》自然也就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

那么,试问,如果曹雪芹真的是原创作者,这部书为何最后定名为《石头记》或《红楼梦》,却从来没有以《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传世呢?

由此,我认为,书中所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有道理的,最起码在《楔子》的语境之中是合乎逻辑的。

再往后,有一首四言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本脂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所谓“标题诗”也就是定场诗,也就是说,这首诗应该是《红楼梦》第一回的定场诗。可奇怪的是,这首诗却没有出现在第一回前,而是出现在了《楔子》部分,并且有脂砚斋作特殊说明。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能想到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红楼梦》原作者的意图,是想按照古典小说的惯例,在每一回的前面写一首定场诗。

但是,因为原作者并没有创作完成《红楼梦》,定场诗自然也就没有写完。后来,曹雪芹在整理补写的时候,放弃了作定场诗的想法,于是这首本该出现在第一回的定场诗,就没有被作为定场诗出现在第一回篇首,而是出现在了《楔子》部分。

仔细琢磨这首定场诗,其实也颇值得玩味。很明显,这首诗是创作于小说基本完成之时,否则就谈不上“满纸荒唐言”,也就不会“都云作者痴”。只有小说基本创作完成,而且已经有很多人阅读过,才会有“都云作者痴”的阅读评价。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呢?是原作者,还是曹雪芹?

如果单从语气上来说,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原作者所作。

脂砚斋批道: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很多人因为这段批语,认定曹雪芹不仅仅是一个披阅增删者,而就是本书的原创作者。

事实上,如果单从这段批语上来看,脂砚斋的批语是针对这篇《楔子》来说的,他的意思是,这篇《楔子》的作者是曹雪芹,所以曹雪芹不仅仅是一名“披阅增删”者而已。

那么,这篇《楔子》真的是曹雪芹所作吗?我有一点表示怀疑。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楔子》最后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因为通过这句话来看,这段《楔子》明明就是脂砚斋自己写的,如果是曹雪芹所作的话,断然不会出现“至脂砚斋”的字样,也不应该出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的字样。

但,如果说是脂砚斋所写,那么漏洞就更大了。首先,《楔子》中一僧一道、女娲补天的情节是贯穿全文的,如果删掉了这篇《楔子》,整部小说就无法连贯。其次,如果《楔子》是脂砚斋写的,他就不应该再在后面加批语。

最后综合来看,我认为这篇《楔子》应该还是曹雪芹所写,脂砚斋在重新抄录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整理,其中的最后一句就应该脂砚斋自己加进去的。因为他把这部书重新命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自然要介绍《石头记》这个名字的来历。

脂砚斋在定场诗旁,还有一段眉批,其中写道: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这句话是紧接在上一句批语之后,其中的“辛酸之泪”和定场诗中的“一把辛酸泪”是一致的,明显指的是曹雪芹。

也就是说,定场诗应该是曹雪芹所作。

但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脂砚斋的措辞。按照他的表述,他认为曹雪芹之所以有“辛酸之泪”,继而“哭成此书”,是因为他是“能解者”。

如果曹雪芹就是小说的原作者,他怎么能称作“能解者”,他又要为谁而解呢?

所以,如果我们细挖这篇《楔子》和脂批,就能发现,曹雪芹并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而是一个“批阅增删”和续写者。既然是在续写,用脂砚斋的话说,就难免要“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是总的来说,曹雪芹既然以一个“能解者”自居,肯定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作者的思想意图。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前面提到过,女娲补天和一僧一道的故事情节,是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始终的。可如果说这段《楔子》是曹雪芹后来插入的,正文当中的相关情节怎么解释?

其实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小说中与一僧一道有关的情节,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

比如,甄士隐的故事、贾瑞的故事、柳湘莲的故事、马道婆的故事,所有一僧一道正式出场的有关情节,很明显是被生硬的插入进去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有关女娲补天、一僧一道的全部因素都剔除掉,并不会影响整部小说情节的连贯性。

所以,我的看法是,小说中有关女娲补天、一僧一道的情节,都是曹雪芹后来插入进去的。其素材来源,应该就是曹雪芹的旧书《风月宝鉴》,这是曹雪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曹雪芹将女娲补天、一僧一道的故事插入以后,导致了很多情节上的不连贯。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贾瑞的故事、马道婆的故事,最关键的就是通灵玉和贾宝玉的关系问题。

按照原作者的设定,贾宝玉就应该是神瑛侍者的化身,可当曹雪芹将女娲石、通灵宝玉插入以后,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变成了一体两面,但是这种关系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却无从解释,这就是曹雪芹改书留下的后遗症。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2024-11-30 14:08

    首先要确认,曹雪芹不是原作者,而是北京的一个三流文学人,只做增删工作(没有其他人提及,没有其他作品流出,偶有流出的作品与红楼的诗词相比,天差地别),其次,红楼非一人和一代人完成,张爱玲说,最早的红楼没有宁国府、甄家、贾雨村、刘姥姥,只有宁国府内的斗争,明显说的是《风月宝鉴》,势力故事原型就是单单的东林党阉党之争,风月宝鉴即阉党捕杀东林党的名单《天鉴录》。至于后成的书是反复多次增加的,加上很多内容(如绛珠仙草最先版本是喝青埂峰石头滴下的露水,现在是神瑛侍者浇灌),开篇还是当以女娲补天为起(因为原型故事就是明清大战,清朝胜利,不愿承认南明历史,大荒山根据山海经可查证为满族的神山长白山,无稽崖指满族历史称号乌吉,青埂峰即清根峰,石头的尺码即提示二十四史),全文采用倒叙形式(和宝玉衔玉而生指死亡政权一致),“地陷东南”不可能表浅为东南造反,而是暗指“天倾西北”,即陕西农民起义。至于四个作者名字叠垒,除了曹雪芹外,其余三人各取一字,得到暗指的真正作者-吴梅村,而曹雪芹被放在书面就是一种插标提示。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