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作为连接地域、承载文明的重要纽带,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宏大的史书,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公路的演进更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古代的驰道、驿路到现代的高速公路、旅游风景道,每一段道路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潜力。
01中国公路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抵御外敌,下令修筑直道与驰道。直道犹如一把利剑,从咸阳向北延伸,直达北方边境,极大地缩短了军队驰援的时间,为抵御匈奴进犯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驰道则以咸阳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方延展,将全国各地的重要城市紧密相连。这些道路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更促进了政令的畅通无阻、经济的交流融合以及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秦帝国强大国力的重要象征。
此后,历朝历代均将公路建设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隋炀帝时期,为征讨高句丽,专门修建了隋驰道。其形制更为宽阔绵长,彰显出隋朝的强盛国力与宏伟抱负。唐代的驿路则进一步完善了邮驿系统,以长安为核心,向全国各地辐射,如同人体的血脉一般,为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
在宋代,驿道由士兵驻守,干线道路上驿站、馆户、站亭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往来商旅提供了周全的服务,包括歇宿、饮食以及道路管理等,有力地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清朝出现的官马大路,相较于形制不规范、规模较小的民路,展现出更为宽阔的形制和更为广泛的连通性,为中国公路网络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这些古代道路虽具开创性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尚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它们更像是中国公路发展历程中的史前序曲,奏响了后续公路建设的华丽乐章。
02中国第一条可供汽车行驶的现代化公路 —— 龙南公路,诞生于 19 世纪末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1885 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为加强边防,清廷以龙州为中心,沿中越边境修建了这条长达 55 公里的军路。它不仅可供边境汽车运输,还设置了汽车站,每年吸引上万人往来其间,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然而,当时 “公路” 这一词汇尚未出现,此类道路多被称为军路。
直到 1912 年,广东军政府成立军路处兴建军路,1920 年改为省公路处,“公路” 一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用以区分城市的马路与郊区的公路。但在北洋政府统治末年,全国公路里程仅 26,110 公里,且大多为晴通雨阻的低级道路。当时的东南沿海各省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公路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与标准,道路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交流的需求。
1927 年,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并仿照国外贷款筹资修筑公路。至 1936 年 6 月,中国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长至 117,300 公里,公路建设呈现出初步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态势。然而,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打断了这一发展进程。国内主要铁路运输干线几乎全部被日军切断,诸多口岸被封锁,公路成为陆上交通的主要命脉。
但由于战争的紧迫性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当时新建的公路大多位于边陲地区,且主要服务于军事目的,建设标准与质量难以保证。许多道路在战火中反复遭受破坏与重建,公路总里程增长缓慢。至 1946 年 12 月,全国公路里程仅达到 130,307 公里,10 年内仅增加了 1 万多公里。
尽管在国难当头、时局动荡的艰难时期,公路建造技术仍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沥青、水泥等新型路面材料开始逐步应用,但战争的破坏使得公路建设成果难以有效积累与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公路能通车的里程仅剩下 75,000 公里,且绝大多数为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碎石路面。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新中国毅然拉开了大规模公路建设的大幕,而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的建设则成为这一伟大征程的开篇之作。
1950 年,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时开工建设。在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包括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复杂险峻的地理环境以及物资匮乏的艰难条件等。
1954 年 12 月 25 日,川藏公路北线和青藏公路同时宣布完工,这一伟大成就震惊世界。青藏公路全长 782 公里,起自青海西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它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于青藏高原之上,在公路时代承担了 85% 以上的进藏物资运输任务,为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注入了强大动力。
川藏公路则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连接成都与拉萨,其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地质灾害频发,被中外地理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然而,正是这条充满挑战的公路,成为了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此后,新藏公路于 1956 年开工修建,并于次年 10 月通车。
这条公路连接起新疆叶城和西藏阿里地区,全长 1,210 公里,后成为中国最长的国道 G219 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是世界海拔落差最大的道路,最大海拔高差达 5,400 多米,世界地质地貌最丰富的道路,沿线涵盖了从热带雨林到针叶林的多种植被类型,既有森林草甸的秀丽风光,也有雪山、冰川、流石滩的壮丽景色,更有沙漠、荒漠、半荒漠的独特景观。这些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使得 G219 国道成为了一条极具魅力与挑战的公路,吸引着无数勇敢者踏上征程,去探索其神秘与壮美。
在西藏公路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中国公路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健全。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全面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的状况,并组建了专业的设计、施工和养护队伍。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公路建设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至 1978 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 89 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十多倍,展现出新中国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发展潜力。
然而,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当时的公路仍存在道路质量标准不高、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低、路面铺装率有限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善与提升。
03公路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大量家庭拥有了私家车,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对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第 34 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大力支持下,1956 年联邦资助公路法案正式拨款启动洲际公路系统建设。
随着洲际公路系统的逐步完善,美国的公路旅行日益盛行,成为美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公路旅行文化孕育了众多经典的公路电影,如《逍遥骑士》《末路狂花》等,以及文学作品《在路上》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战后美国年轻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他们崇尚自由、反战,借助发达的公路网,踏上漫无目的的旅程,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美国的公路文化也催生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公路 IP,如 66 号公路。
其标志性的 LOGO、荒凉而又充满魅力的美国中部景象、沿线独具特色的汽车旅馆和快餐店、带有西部牛仔风情的玉米田和仙人掌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公路画卷,吸引着无数美国人乃至外国游客纷至沓来,踏上 66 号公路之旅,去感受美国公路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州 1 号公路则凭借其绵延上千公里的太平洋美景,被誉为全美最美公路,成为众多自驾爱好者心中一生必去一次的圣地。
在中国,公路文化与 IP 的发展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自驾游的兴起、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自媒体和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活力。
早在 2016 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国家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 25 条国家旅游风景道,旨在充分挖掘中国公路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旅游品牌。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公路 IP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户外休闲意识的增强,户外领域的发展趋势逐渐从城市近郊的露营向更深入的户外探索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向公路、走向远方,去体验更为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这种需求的转变为公路文化与 IP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游客的旅游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 “旅游” 向 “旅行” 转变。“旅游” 更多侧重于对景点的观赏,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匆匆过客;而 “旅行” 则强调深度体验与参与,注重在旅途中感受当地的文化、生活与自然之美。
此外,自媒体和短视频的崛起为公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强大的推动力。通过这些新媒体渠道,无数美丽的公路风景、精彩的公路旅行故事以及独特的公路文化元素得以迅速传播,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向往,激发了更多人踏上公路之旅的热情。
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近年来一些本土公路 IP 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公路文化的新亮点。例如,国道 G318 以其沿途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 “此生必驾” 之路,吸引着大量自驾爱好者前来挑战。
对于那些追求自由、勇于挑战自我、无畏前行的驾驶者来说,跨越极限、征服未知,是他们在这条道路上追求的目标与意义。
文本来源 @IC实验室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