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一反常规拒绝埋在东陵而建西陵,乾隆又为何回到了东陵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09-27 21:19:07

题目所说这件事,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雍正原来是想在“东陵”修建自己陵墓的,但找来找去没有满意的地方。

第二,后来找到了满意之处,就是“西陵”,雍正费了不少心思寻找自己可以“另葬”的根据。

第三,乾隆原来是要追随“父皇”葬于西陵的,也选好了位置,但为了使东西二陵“香火并续”,才又改在了“东陵”。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禛便与其他帝王一样,早早张罗自己的陵寝之事了。

他此时已经四十九岁。

《上谕内阁》载,雍正命允祥、张廷玉和工部、内务府官员办理山陵事务,在顺治、康熙陵所在的遵化寻找陵址。

《雍正朝起居注册》载,五年闰三月,雍正命总兵官李楠、钦天监监正明圆带领堪舆人员到遵化勘探地形。

四月,允祥等看中了九凤朝阳山地,雍正也同意在这里建陵。

可是刚一施工,便发现土质不好。

雍正说,这个地方“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上谕内阁》)。

于是,弃此地不用,别寻他处,但在遵化总找不到中意之处。随而,转向北京西南方向寻堪。

最初,在房山县境踏访,亦因“地内皆砂”,雍正不乐采用(《永宪录》卷三)。

福建总督高其倬以通晓天文地理著称,著有《堪舆家言》四卷,且曾去盛京考察过努尔哈赤的福陵。雍正遂命其与允祥扩大勘察范围。

《上谕内阁》载,不久,高其倬与允祥看中了易县泰宁山太平峪一处地方,奏称,该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对这里很满意,认为“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址”。

然而,此处远离父祖陵寝,与“建陵一地之理”相违。

只是,雍正主意已定,便于七年十二月让臣下给他找就此建陵之合理根据。

很快,大学士等奏称,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分别在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在易州设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是畿辅之地,距京城不远,在此建陵完全可以。

这样,雍正陵寝遂很快在那里开工了。

雍正以后,其子孙之陵,按辈次分建于遵化和易州。

有人说,建在易州的清皇陵,必以雍正泰陵为中心而分列左右。由此推测,雍正在此建陵是因为他是自大狂,一切以我为中心,所以避开了遵化“东陵”。

此说法其实难以成立。至于所谓雍正得皇位“不正”,故意避开父祖陵墓云云,就更属于“街谈巷议”了。

雍正在易县建自己的“泰陵”,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他的“深度迷信”,就如同他极可能是死于“炼丹服丹”一样。

他说,遵化所选陵址均不好,“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土”,既不利自己“安身”,也不利子孙“兴旺”。

道光的陵寝,本应在遵化,也已建成,并嘉奖了相关人员,但不久墓内出水,道光就又改在“西陵”另建了一墓。

这或许可作为理解雍正舍“东陵”而改“西陵”原因之一证。

雍正在陵寝选址的同时,已开始紧锣密鼓备料。

四年九月,他诏命把采办陵寝所需楠木事宜,交由有关督抚,动用正项钱粮采买,主要由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供应(《上谕内阁》)。

六年三月,两广总督孔毓珣折奏采办情况。雍正朱批云:“一切动用钱粮,宁费毋省”(《朱批谕旨》)。

陵寝所用金砖,由江苏承造。五年十月,巡抚陈时夏奏报一定认真造办(《雍正朝起居注》)。

陵寝所用石料,由房山县采办。

八年陵寝正式开工,至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

泰陵的一组建筑,包括竖有“圣德神功碑”的大碑亭;享堂;隆恩殿;方城;明楼;地宫,另有一群石像生,气势恢宏雄伟。

雍正四子弘历,二十五岁(1736年)登基继位,是为乾隆皇帝。

七年,乾隆便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墓。

最初,他打算和父亲雍正一样葬于“西陵”,并已在河北易州西永宁山下选好了陵址。如前述及,后来,为使东西二陵“香火并续”,乾隆又改选了东陵。

这就是事情的原委。

乾隆建陵时,正值国力鼎盛,积累财富颇多,所以其陵寝耗银也相当多,达二百余万两,于乾隆十七年完工。

乾隆的裕陵 ,地宫规模甚大,采用九券四门无梁柱的拱券式石结构;券顶和四壁雕刻着四大金刚、五方佛、五欲供;内壁上刻有三万多字的梵文和番文经咒;地宫四道石门的八扇门上,各雕刻有四大天王座像。

地宫仅在汉白玉雕刻上,就用工达八万多个。

地宫的核心部分,是乾隆的墓室,正中置宝床,上停弘历的金棺,东侧为两位皇后(孝贤皇后和嘉庆帝的母亲孝仪皇后)的灵棺,两侧为三位皇贵妃的棺柩。

裕陵的地面建筑亦很壮观。由南至北依次为,东西朝房、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

陵墓中心区以红墙环绕,并以隆恩门为门。



0 阅读:441
评论列表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