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龘”字的前世今生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2-05 07:00:03

央视新闻报道,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

于是,“龘”字迅速登上了各网络平台的“热搜”。

“龘”,音“dá”,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包含7000字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里也没有。

那么,“龙行龘龘”,就是“古为今用”了。

往早了说,汉代的《说文解字》里,依然找不到“龘”字。就是说,许慎花费二十年时间,没有搜集到篆体和“古文”里有这个字。

目前可知的,是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著的《玉篇》最早收录了“龘”字。

《玉篇·龍部》中共收七字——龍、龗、靇、龛、龕、龖、龘。

这里面,“龗”和“靇”以及“龛”和“龕”,皆为同字异体。顾野王对“靇”和“龕”的注释,都是音义“同上”。

对照起来,《玉篇·龙部》,比《说文·龙部》少了一个“䶬(jiǎn,义为龙背之鳍)”字,多了一个“龘”字。

“龖”字,《玉篇》说:“达荅切,飞龍皃(貌)。”这与《说文》的“龖,飞龍也”一致。

“龘”字,《玉篇》:“音沓。龍行龘龘也。”这与《说文》的“(龖)读若沓”一致。

可知,“龘”,应该是隶变之后至南朝顾野王生活的年代之间“新造”之字。

而且,这个字不仅不见于秦汉典籍,顾野王亦未标注魏晋南北朝的“出处”。

可见,“龘”字和“龙行龘龘”一词,前述时间段内使用于民间,但并不很广泛。

“龖”是“龙飞”,而“龘”是“龙行”,并无本质区别。由此可断定,“龘”是“龖”的异体字。

隶变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异体”陡然增多的时代——纸张被广泛应用,书写载体价格便宜且易购得;同时,文化和文字普及程度有了不小提高,这是“异体字”突然增多的重要原因。

“异体字”亦被称为“俗字”。《敦煌文本》中便大量出现。

不过,细究起来,“从二龙”的“龖”字,是可以有说法的。

“龍”,是世间并不真实存在的“生物”。

起来自先民对天上的“龙星”的“模拟”。甲骨文的“龍”字,几乎完全与“龙星”星宿一致。

那又何以是“二龙”呢?

《周易·乾卦》,讲到了“龙星”的六种形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

“潜龙”和“或跃在渊”,是“秋分”之龙星星象;“见龙在田”则是春分之龙星星象;“飞龙在天”为“立夏”时节;“亢龙”相当于“七月流火”时令;“见群龙无首”,即“卷龙”或“团龙”,恰逢“立秋”。

这六种变化的“龙星”星象,是古人认为“龙”兼阴阳。

《二三子问》:“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乎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轮穷深渊之源而不沫,能阴也。”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而《说文》收入的“龖”字,就是能阴能阳的“龙”,在“飞行”过程中,实现“阴阳”转换之“貌”。

自商代就有的“二龙戏珠”图案,其表现的,就是“阴龙”和“阳龙”来“戏”“苍龙星宿”居于“龙心”的“大火星”。

至于“龘”字,作为“龖”的异体字或“俗字”,其本身的字形意义已不重要了,仅表示“龙行”或“龙飞”而已。

当然,“龙行龘龘”,仍然承载着中国的万年文化、八千年文明起源和五千多年文明确立的深刻内涵。

0 阅读:1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