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意外,2009年陈炳德开会时所用的茶杯是一个吃完罐头的瓶子

历史有小狼 2024-09-02 02:13:30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位名叫陈炳德的年轻人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油酒厂当上了一位光荣的工人,那时的他从未想过,未来有一天能成为共和国上将。

即便身居高位,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朴素作风,从2009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很多人无意发现:这位堂堂军委委员的水杯,竟然是一个吃完的玻璃罐头瓶子改成的。

永远怀揣着奋斗之心

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大多是听着抗战英雄、解放英雄以及志愿军英雄的故事长大的,他们大多怀揣着一个英雄梦。

陈炳德也不例外,1941年出生的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当他十几岁的时候,正好是全国上下搞建设的光荣时代,劳动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17岁那年,他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油酒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都努力工作,工人的待遇相当不错,很多工友其实都不知道,陈炳德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60年代,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

北方的苏联不断在南部囤积重兵,中苏边界的苏联士兵一度达到了百万之巨,还有一部分战略导弹指向了南方的辽阔区域;和新中国历来有矛盾的美国同样居心叵测,我国周边的不少国家都与美国签订了各种条约。

这些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庇护,还允许美国在本国范围内建设武器系统并驻军,后来美国将矛头直接对准越南北方地区,战火也这么烧到了中国的南大门。

还有一个威胁,便是解放军的老对手: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在1949年也并未完全认输,他们还幻想着能依靠美国的力量对大陆实施“反攻”,蒋介石到死的美梦都是“重回巅峰”,东南沿海等沿海地带也经常被国民党特务袭扰,这也印证了蒋介石构建南部“走廊”的想法。

当时,新中国上下都在闷着头搞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毛主席等主要领导人也丝毫没有放松国防。

在《不怕鬼的故事》中,毛主席结合现状进行了修改: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欢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春暖花开了吗?

因此,当时的中国解放军时刻保持着训练、备战的状态,也是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风险。

国家的局势也牵动着陈炳德的心,过去这么多先辈为革命而牺牲,如今新中国又被这么多势力盯上,只有稳固国防,才能对得起前人流的血。

进入酒厂三年后,陈炳德听闻了征兵的消息,他毅然辞去了“铁饭碗”工作。

对他来说,每一个走上前线的战士都是值得尊重的,自己更是要为祖国做些什么;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来到了南京军区60军。

60军是1949年军委统一整编后的部队,他们曾在抗美援朝中有过辉煌战果,也因180师的失利吞下过苦果,这支部队的战士都经历过忐忑,已经成为了“铁打部队”。

寻找到了人生方向后,陈炳德更是刻苦训练,他的才能也渐渐被领导发现。

1971年春天,年仅29岁的陈炳德在机关锻炼了6年后,来到178师司令部担任了作训科的副科长,并于1977年升任为533团团长。

在日常的部队整训过程中,陈炳德总是能为提高作战技能、提高战术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于是他在1979年成为该师的参谋长,并被送到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

54岁的那年,他被提拔为南京军区司令员,也是当时全军范围内最为年轻的大军区正职之一。

2004年,陈炳德更是接替李继耐成为总装备部的第三任部长,经过3年任期后,他又被调往总参谋部担任总参谋长一职,那些年正是我军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阶段,他也为此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这段人生中,陈炳德的人生经历了3次军衔变动。

1988年9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2002年晋升为上将。

结合个人经历,陈炳德曾与其他多位军委首长共同撰写了回忆录,其中包含许多解放军历史上的重要细节和幕后故事。

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当灾难无情到来时,同样需要部队顶上。

2008年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中,近15万中国军人快速抵达灾区抗震救灾,也创造了我国军队的抗灾历史纪录,这种“中国速度”使外国媒体极为震惊,不少报社都写下了“救援大长征”的评价。

要知道,若是在作战中调动部队都得有个提前的规划,但大地震的发生是极为突然的,大自然不会留给人类太多准备的时间。

这15万军人是如何调遣的?陈炳德也在《强军之路》中提到了此次用兵的过程。

在陈炳德的回忆中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午,在地震过后2分钟内,一份特急电报呈在陈炳德面前,上面只写了地震的等级。

陈炳德看了一眼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导致上百万被废墟埋压,唐山市几乎所有的地面建筑都倒塌了,如今电报上的地震等级已是7.8级,和当年唐山的地震等级相当。

但对于部队的决策者,需要尽快了解灾情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尽快制定部队救援方案;而对于那些正在经受灾难的老百姓,早一分钟看到解放军的身影,才能越早安心。

第一时间,陈炳德交代应急办:特殊时期建立特殊机制,简化程序,特事特办,重要信息不必综合,直接用白纸条传来。

陈炳德焦灼地等候在指挥室,等待着前方传来消息。

汶川大地震波及面很广,大部分受灾情况已经传回,可作为震中的汶川却一点消息都没有。

陈炳德心中不断问着自己:这些地方的灾情究竟是什么样?那几十万群众的现状又是如何?

当时四川省军区副总参谋长向怀树已经抵达灾区,他一边率领部队赶路、一边向陈炳德报告:成都军区目前处于地震的最前线,灾情异常严重,现在很多第一手信息都是从成都军区传出的。

听完报告,陈炳德第一时间拨通了成都军区的电话:“你们要迅速赶赴灾区,部队进去的时候要带着通信分队,尽快查明灾情报上来。”

那15名空降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5月14日中午12点过,空降兵大队的14名伞兵写下了请战书,当时的气候条件根本就无法跳伞,但他们仍然决定从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

在这些勇士跳伞的时候,陈炳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不仅关乎战士们的安危,更关系到几十万百姓。

好在勇士们顺利建立过并报告了灾情,陈炳德才舒了一口气,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为我们的勇士在心里打了满意的100分。

随着灾情陆续报来,陈炳德更是意识到现在灾区附近的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规模增兵,过去98抗洪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经验。

部队需要指挥,陈炳德结合全军部队执行战备训练的任务情况,制定了“集中使用济南军区部队、适当调集其他部队、多路方式开进”的具体方案。

在陈炳德的个人履历中,他曾于1999年到2004年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对这支部队极为了解。

调兵是需要一套程序的,而救灾这种节骨眼上是顾忌不到那么多的,于是陈炳德直接将电话打到了济南军区时任司令员范长龙那里,下达了预先号令:“济南军区的两个集团军要做好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准备,你来协调,随时准备待命出动。”

就这样,15万部队就这么有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诞生了很多英雄故事。

除了指挥此类任务外,21世纪之初还有过一件令陈炳德揪心过的大事:神六升天。

在火箭发射阶段,陈炳德就坐镇酒泉基地听取任务汇报,他本人出发前也已经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证:“神六”发射万无一失。

他在现场也勉励各项目负责人,并广泛听取各方建议、集中智慧为“神六”发射提供科学决策。

在飞船成功发射前的每个时刻,陈炳德都是紧张的,他也不让大家说可能、大概这种不确定的词汇,而是要求“扎实工作、毫不放松、确保成功。”

历史已经证明了,神六出发与降落都是顺利的。

作为总参谋长,陈炳德还需要参加一些国际交流活动,比如曾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在五角大楼举行联合记者会。

当着众多国际记者的面,陈炳德直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都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任,能否构建起稳定和谐的国际关系模式,也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谈及台湾问题,陈炳德的讲话更是令媒体夸赞。

他告诉记者,自己对美国总统林肯维护美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很敬重,还重复他说过的“联邦不容分裂”,紧接着,他又将众人的思绪拉回当下,说:“如果美国能换位思考,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中美关系就能沿着可靠、健康、稳定的路径发展。”

陈炳德还同时谈到当年美国支援中国抗战的陈纳德将军曾带来了数百只信鸽,这些信鸽的后代仍然在成都军区的部队服役,这个故事也能说明:中美之间的友好也是有渊源的,代表着当年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

尽管陈炳德将军位高权重,可他的私人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

2009年的一次会议上,媒体报道了陈炳德发言时的场景,他的声音铿锵有力。

有些眼尖的人注意到,当时陈炳德将军面前的水杯竟然是用吃完的罐头瓶改装的,正如很多家中老人那般;这对陈炳德来说也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这个“水杯”跟随他很久了,只是这次被媒体拍到罢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他从普通工人中走来,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前辈们勤俭节约的故事一直都在他的脑海中印象深刻,他也身体力行将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陈炳德谈打击海盗:既要打“海上”也要打“岸上” 中国新闻网陈炳德引经据典妙喻中美两军关系(图) 中国新闻网

0 阅读:7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