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1939,德国闪击波兰后,民国政府差点对德宣战

小龙评历史 2023-06-10 03:28:09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向德国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德军48小时内撤出波兰,纳粹德国不予理睬,9月3日,最后通牒时间已到,德国毫无撤军迹象,英法遂对德宣战,欧洲的战事从小规模局部冲突快速升级为多个大国卷入的全面战争。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的消息传到国内后,蒋介石立刻召集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外交部长王宠惠等商讨应对之策,蒋介石提出自己主张:中国应立刻对德宣战以争取有利国际地位。

蒋介石的主张让孔、王二人震惊不已,要知道,彼时的民国政府尚未向日本法西斯宣战,尽管中日两国已经在大半个中国的国土上鏖战两年,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只是宣传在行使自卫权,并未正式对日宣战,而仅仅在3年前,中德关系还相当不错。

孔祥熙

蒋介石随后解释了他建议对德宣战原因:如果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必须保证自己与英法站在同一阵线,如中国未对德宣战,而日本又选择站在英法一边,中国的处境将非常被动。

蒋介石的考量不无道理,但这其中有明显的漏洞,孔祥熙和王宠惠很快找到了这个漏洞并反问蒋介石:苏联怎么办?

抗日战争前期,世界各主要国家间站队并未十分清晰,如罗生门般的国际关系让本就十分艰难的中国抗战事业再添阴霾,尚弱小的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问题中做出决断?又是如何挺过那段至暗时光?

各怀鬼胎

孔祥熙和王宠惠说服蒋介石暂缓对德宣战的理由是如果国民政府立刻对德宣战,则会触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相关条款,影响苏联对中国援助。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不得向与对方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提供武器援助,如果中国对德宣战,则根据条款,苏联将不能再向中国提供任何武器援助。

当时,英美尚未向中国提供大规模援助,苏联方面的援助对于中国的抗日事业有着不小的帮助,蒋介石对德宣战不过是站队表态,但却会立刻让中国失去来自苏联的援助,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如果站在今天回头看,会对当时的苏德关系感到迷惑,毕竟日后苏德战场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两国可谓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但在纳粹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前,苏德两国确是盟友关系。

苏德两国能够成为盟友与英法的愚蠢和傲慢不无关系,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小动作不断时,苏联曾试图与英法联盟共同遏制野心勃勃的纳粹德国,但英法两国对苏联的提议态度冷淡,不仅如此,英法两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的意图十分明显,彼时的苏联甚至考虑了这样一个问题:极端情况下,英法与纳粹德国可能一同入侵苏联。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比较早认识到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国家元首,为了避免在日后爆发的世界大战中被其他列强围攻,苏联决定先稳住德国。

苏联方面十分清楚苏德之间必有一战,但在战争到来前,苏联要尽可能争取时间为战争做出必要的准备。

对于苏联来说,相比于对德关系,苏联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大多来自于在远东地区的共同利益,野心勃勃的日本时刻觊觎着苏联的远东地区,而在东亚能够大规模牵制日本陆军的只有中国,基于此,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便开始对中国展开军事援助,但苏联的根本仍在欧洲,对德关系处理不好对于苏联来说地动山摇,如果牺牲部分中国利益能够稳住德国,苏联不会有任何犹豫。

谁更重要?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与德国间竟也有一段罕见的蜜月期,当然,这样的蜜月期更多是一种利益交换。

中德蜜月期可以简单概括为:钨砂换军火。

德国在大规模扩军后,国内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而其中重要的钨砂资源,德国严重缺乏,中国是世界上钨含量最多的国家,德国武器生产能力极强,但却极度缺乏钨砂资源,中国空有大量钨砂资源自身武器生产能力又太弱,二者合作正好可以弥补彼此的短处,于是这份钨砂换军火的生意便在中德两国间大规模开展。

德械师

德国在卖给中国武器的同时,也向中国大量派遣德国教官,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精锐大多为德械师,随着两国交流的频繁,德国与中国间的其他贸易也逐渐多了起来,德国曾一度成为除美国外,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但中德两国的蜜月期被日本全面侵华打断,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后,德国在中日关系上陷入两难,一方面德国希望继续与中国的钨砂换军火的贸易,但另一方面,德国又想拉拢日本遏制苏联。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严峻,德国逐渐认为拉拢日本对抗苏联的利益大于与中国进行钨砂贸易的利益,另外,随着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沦陷,中国的出海口大部丧失,德国与中国的钨砂贸易难以为续,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德国最终决定:放弃中国,倒向日本。

为拉拢日本加入反对苏联的反共产主义联盟,德国承认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建立联系,至1939年,中德两国间再无任何共同利益,这也是蒋介石提出要对德宣战的原因,反正中德两国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了,还不如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立场,站队英法,只是蒋介石在考虑这一问题时忽略了苏联因素,在孔祥熙等人的提醒下没有做出鲁莽的决定。

通过分析中苏、中德、德日、日苏之间关系,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在面临真正重要的抉择时,都会将中国视为次要角色。

当然,这一切中国自己心知肚明,随着欧洲战事的全面开打,英美苏为一方的同盟国阵营与德意日为一方的轴心国阵营逐渐明朗,作为牵制日本陆军的主力,中国方面获得的来自英美的援助开始明显增多,看起来,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在国民政府认为中国已经因为站队成功而注定胜利时,一件来自美国的坏消息却让中国的抗战事业陷入危机之中。

美日谅解

法国投降后,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进展速度彻底吓住了英美两国,此时尚未参战的美国认为欧洲的德国是美国的最大威胁,相比之下,远在亚洲的日本,威胁则没有那么大,于是美国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即:在欧洲全力支援英国和苏联打败纳粹德国,在亚洲则要先稳住日本,待纳粹德国被彻底解决掉后,美国再腾出手来放心大胆地收拾日本。

1941年年初开始,美日双方开始接触,商讨美日谅解事宜。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战形势却迎来了自日本全面侵华以来的又一个重大危机,中国的大多数东南沿海地区丢失,中国在接收外国援助时高度依赖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而随着欧洲战场法国的投降,控制滇越铁路的维西法国军队很快被日军赶走,滇越铁路被切断。

随后,日本以进攻东南亚英美殖民地为威胁,要求英国切断滇缅公路,此时的英国正被纳粹德国折磨的死去活来,自然不想在与日本开战,于是,英国答应日本关闭滇缅公路的请求。

随着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相继关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完全切断,中国的抗日形势急转直下。

这还没完,美日两国间的谈判也一度十分接近达到共识:

美国方面曾向日本承诺,如果日本愿意放弃进攻东南亚,并愿意将大部分军队撤至关外,美国可以说服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并试图让重庆国民政府与汪伪政府和解。

美国准备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稳住日本的消息首先被当时的驻美大使胡适获悉,胡适一面找时任美国国务卿赫尔陈明利害,一面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

胡适请赫尔转告罗斯福总统:日本出尔反尔,断不可信,即便美国与日本妥协,日美在东南亚的矛盾冲突客观存在,日本法西斯也一定会进攻东南亚的美国殖民地,且为了稳住日本牺牲中国利益,将大大贬损美国的国际形象,并损害中国人民抗战热情。

相比于胡适,蒋介石的反映更为激烈,他当即告知胡适,要立刻警告美国绝不能与日本妥协,蒋表示:当前中国抗战形势极为严峻,中国军民抗战空前困难,国内部分不坚定者已经开始出现明显摇摆,像汪精卫一样的投降派正蠢蠢欲动,一旦此时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与日本和解,可能直接导致中国抗日局势大崩溃,如果日本全面占领中国,再利用中国资源与美国开战,美国只会更加被动。

胡适对于蒋介石对美国的强硬态度持怀疑态度,但还是如实转达了蒋介石的意见,但事实证明,蒋介石的做法是正确的,重大事务面前可以不拘小节。

蒋介石的警告虽然不能说立刻让美国方面改变决定,但确实让美国犹豫,而美国一犹豫,日本方面却开始坐不住了。

随着美日谈判的时间一拖再拖,日本国内主张谈判近卫文麿内阁下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激进的东条英机内阁。

东条内阁认为谈判不能一直拖下去,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取得成果,日本应立刻向美国开战,就这样,美日开战已经进入倒计时。

饥不择食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上百万德军长驱直入杀向苏联,消息传至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向裕仁天皇递交了一份关于进攻苏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裕仁天皇问杉山元:与苏联开战的目的是什么?

杉山元回到:正在考虑。

裕仁天皇隐隐感觉不对劲,当前的日本,决策者们竟然在不明确战争的目的的情况下就寻求开战,再将近些年发生的事串联起来,裕仁天皇终于稍微明白了他所治下的这个日本是多么的恐怖和疯狂:

1931年,作为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中级军官),向日本军界宣传自己的系统战理论。

石原是个中国通,他的理论很成体系,按照石原的构想,世界的战争最终会演变为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的终极对决:西方的大国毫无疑问是美国,东方的大国则是日本,石原认为,日本与美国的最终对决还要等几十年,在此之前日本应积极准备,扩充自己的实力。

关于扩充实力,石原提出,占领中国是日本扩充自己实力的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日本只能蚕食,不能鲸吞。

日本要充分利用中国境内军阀混战的局面,借力打力,徐徐完成其占领中国的目的。

占领中国的第一步是分割满蒙,拿下满蒙后,日本要尽量避免刺激中国,待彻底消化满蒙后再图下一步。

不得不说,从战略角度讲,石原的理论可谓相当完备,而且也算拿捏住了当时那个军阀混战状态下中国的弱点。

在大多数人眼中,如此有战略思维的石原,在做事一定十分谨慎吧?

答案是正好相反,1931年9月18日,石原联合一众日本中下级军官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彼时日本在东北的驻军只有一万多人,而东北军则有20万之众,如果东北军选择拼死抵抗,这区区一万日军生死未卜,但石原就是要发动一场豪赌。

石原赌赢了,东北军几乎未做任何抵抗就撤回关内,日本获得了比其本土大一倍的土地,整个日本都疯狂了,赌徒石原成为了英雄。

成为英雄后的石原再次强调接下来日本不应该继续刺激中国,抓紧时间消化满蒙是当务之急。

但石原的建议不可能起作用,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好的示范,军人要想出头,就得赌,就得下克上,就得先行动,把事情闹大,让上层不得不按的意思来,只有这样才能出头,你石原做得?我们凭什么做不得?

自那时起,无论日本高层做出多么精妙的设计都没用了,因为无论高层如何设计,在被下级军官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变成最极端的挑起战端。

能战能和,则一定要战,能小战能大战,则一定要大战,打仗是为了是什么?不知道,先打了再说,何时停战,以什么方式停战?不知道,先打了再说。

这就是被军国主义绑架的日本,这辆疯狂的战车已经启动,在车毁人亡前,没人能把它停下了。

失控

1936年2月26日,日本一群下级军官对首相、内政大臣、财政大臣等一众高级官员进行刺杀,事件最终在天皇的授意下被镇压下来,但这同时标志日本的权力体系已经失控。

1937年7月7日,日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以一名日本士兵失踪为由悍然向北平发动袭击,事件爆发后,日本国内分成“不扩大”派和“扩大”派。

但“不扩大”派根本就没能坚持多久就被扩大派绑上战车,日本正式开启全面侵华之路。

全面侵华后,日本天皇裕仁问陆军大臣杉山元:中国这么大,解决中国问题要多久?

杉山元回答:三个月。

1938年10月27日,日本中国派遣军终于成功占领武汉,但此时的日军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当初准备用于整场侵华战争的资金,一场武汉会战就打光,所谓军事强国日本,竟然一度出现了步枪不够用,得把下发到各学校的步枪收回的境况,关键的是不断西撤的国民政府表示就算撤到西藏也绝不投降,华北腹地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不断破坏日本在中国的统治基础,维持战争的成本大于发动战争的收益,这样下去,日本要被耗死。

1941年,当初承诺3个月解决的侵华战争已经打了3年多,但还是不见解决的迹象,日本等不了了,准备南下东南亚,抢夺美英殖民地的石油、橡胶等资源。

为了稳住日本,美国一度同意承认伪满洲国,这个条件已经相当优厚,但是根据日本下级军官定理:能打仗能谈判一定选择打仗,能大打能小打一定选择大打,美国的条件即便再优厚点,军国主义的日本也不会同意。

1941年10月,臭名昭彰的法西斯头子近卫文麿被从首相位置干赶了下来,理由是他在军国主义道路上不够坚定,接替他的人是东条英机,事实上,近卫文麿已经是一个坚定无比的军国主义分子,他被唾弃不过是因为他还保留了一些脑子。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曾评价东条英机,指挥一个小队的兵力是他的界限,但当时的日本人很喜欢东条,无他,因为他够极端,他要带领日本和美国打仗,打大仗。

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轰炸机飞向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基地珍珠港,一切已成定局。

与美国开战前,裕仁天皇照例问了一下陆军大臣杉山元:多久可以解决与美国的战争?

杉山元给出了一个让裕仁天皇两眼发黑的答案:三个月。

0 阅读:29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