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天李零教授的文章,不仅自己看得头昏脑涨,天昏地暗,并且觉得李先生也有点天昏地暗——当然是“我觉得”,不知你看过他的观点后感觉如何?
孔子是言性与天道的,只是子贡谦虚说自己听不懂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常见的解释:先生讲诗书礼乐等学问,是可以听到的;但夫子讲人性与天道,则是难得听到的。
你觉得上述解释有问题吗?如果你赞同上述理解,那么你也许会跟我一样,对李教授的解释感到“天昏地暗”。
李零先生在《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一书中说:有人据此说孔子是不谈“性与天道”的,孔子的高徒子贡都听不到孔子讲“性与天道”,可见孔子整天谈的都是政治、道德之类,不言“性与天道”。
“我认为这完全是误解”,孔子不但谈“”性与天道”,而且谈得很多。马王堆帛书里面的《易传》、《二三子问》等都是讲“性与天道”的,新发现的《诗论》中谈“性”“命”的也不少。
所以,“不可得而闻也”的意思,不是说听不见,“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子贡的谦辞,是说孔子关于“性与天道”之论深奥微妙,他听不懂。把孔子说成不言“性与天道”,这种解释是对孔子的根本贬低。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篇就是专门讲“性与天道”的,如果说这些不是儒门的,跟孔子没有关系,那就完全错了。
李先生的解释牵强附会,强以为说。他以当代出土的帛书、楚简为例,证明“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是子贡对老师礼敬之辞和自己的谦卑之辞,就是不愿承认子贡等底子的确是“疑问”之辞、不明之辞。
同样在帛书《要》里,类似的话,子贡还问过:先生往日教弟子说“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占筮之繁”——没有德行的人才求神h问卜,没有见识的人才动辄占筮,我以为然也。但“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子贡这样的问话,显然是反诘之问,不能认为是子贡的谦卑之辞:您叫我们修德行,远占筮,何故您老人家却如此痴迷它?
这从孔子的答复也能看出来子贡的原意,孔子回答说:我喜欢《周易》跟祝巫们不一样,我不是用来“占”,虽然我有六七成的准确率,我只是喜欢它的卦爻辞,“观其义耳”。在探知事物的本质,方面,《尚书》不如《周易》记载的多,并且都是古人传下来的遗言。
孔子对子贡的正面回复,首先声明它不是拿来占卜用的,而是透过周易的卦爻辞,探求古人关于事物对立统一背后的本质。同时,他和《尚书》一样都是古人的遗言,并且在探寻事物本质方面,比《尚书》更有意义。
“丧家狗”不仅是“无家可归的狗”,还是“办丧事人家的狗”这是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中对“丧家狗”的解释。但不知先生为何把“丧家狗”解读为“办丧事人家的狗”,这样的解释对于理解孔子当时的窘况有什么意义?
他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
孔子世代贵族,他“出身卑贱”吗?《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权臣、“三桓”之一的孟僖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亡。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应当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都名望极高。
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是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一个鲁国权臣都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拜“圣人之后”孔子学礼,怎么能说孔子“出身卑贱”呢?且“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一个家中有贵族才配备的礼器之家,怎么能说他“卑贱”呢?知道他父亲叔梁纥,也是鲁国的陬邑大夫,为“鲁国三虎将”之一,也不能说他“出身卑贱”。
如果说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只能说他“贫”,但与“出身”无关。
“贤贤易色”:要像“好色”一样“好德”“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卫灵公》,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指礼敬贤人,之此处将“礼贤”、“事父母”、“事君”、“交友”死者相提并论,与“好色”有何关系?
李零先生解释说:“贤贤易色”就是孔子所说的“好德如好色”。它的意思是,要像“好色”一样“好德”。可见“好色”没什么不好,“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但不拿妻子当衣裳,就是重色轻友。 用“好德”代替“”好色”,不是戒色,而是像男人好女人那么来劲儿,有内在冲动,情不能已。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是不把女人当回事的,孔子难道会要人“像男人好女人那么来劲儿”?太有点俗不可耐了吧?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离开仁,君子就没法出名了。
根据这句话所在的段落和语义,应该是: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称作君子呢?并不是有了“仁”就可以出名,离开了“仁”就没法出名。
“名”在本句中是“君子”的代词,古文讲究对仗之美,如果写成“君子去仁,恶乎成君子”,不仅文字形式不美,韵味也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