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四期有两位能人,抗战伊始就是旅长,但后来的升职速度却迥异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5-03-29 19:00:45

在黄埔军校的第四期毕业生当中有两位能人,他们在1937年淞沪会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已经担任少将旅长的职务了,而且其中一个人还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当中第一位担任军长的人。

而另外一个人在抗战期间所参加的战役并不少几乎打满了全场,参战的次数要多得多,战绩也不不遑多让,可是后来他的升职速度却一直很慢,这又是为何呢?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1>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当中,有两位毕业生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就是少将旅长了

黄埔军校第四期招考时间是1925年7月,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三期的毕业生了。

而黄埔军校第四期也是被公认为跟黄埔第一期并列的存在,就是因为四期当中出现了许多战将,在国共两党当中赫赫有名。

比如像我们熟知的101、袁国平等人,以及国民党军方面的胡琏、阙汉骞、高魁元、刘玉璋、张灵甫等人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

然而还有几位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他们抗战打满全场但是名声却并不响亮,其中有一个人他就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也是王耀武第74军当中的一位主力战将,可是他的知名度却比不上以上的几位。

甚至连在第74军的邱维达都比他更为大众熟知。

在1937年淞沪会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此人就是这张灵甫和邱维达这两人的顶头上司。

大家都知道,抗战开始爆发的时候,像是邱维达、陈嘘云、廖龄奇还有周志道都是黄埔的四期的毕业生,而这个周志道却是这几个人当中的佼佼者。

因为早在北伐期间他的升职速度就一直很快,当时就是王耀武的左膀右臂。

当年当王耀武还是补充一旅的旅长的时候,此人就跟李天霞平级,是王耀武麾下的两名团长之一。

要知道李天霞可是和王耀武一样同样毕业于黄埔第三期,可是这个周志道作为这两个人的学弟,而他的职位却与李天霞相当,可见当时他受重用的程度。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之后,王耀武的51师匆匆忙忙的从陕西的宝鸡坐火车赶到上海去阻击日军。

当时他麾下有两个旅四个团,其中一个旅的旅长是他的同窗好友李天霞,还有另外一个旅长则是黄埔四期的周志道。

然后在其中的四个团当中,有两位团长,张灵甫305团和邱维达的306团,这两个团的团长跟周志道是同窗,但却是周志道151旅下面的下属,可见当时周的升职速度有多么的快。

而黄埔四期的另外一个能人,则是湖南宁远人阙汉骞。

阙汉骞这个人也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同样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当中的升职速度也是同时期的佼佼者。

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他就成为了54军的一位少将旅长。

只是,54军虽然名气没有74军那么大,但是它同样来自于陈诚的第18军,也算是18军的旁支部队。

这支部队在抗战的后期加入到了远征军的作战序列,而阙汉骞在第54军当中也是直线上升,在1944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副军长。

那么在抗战初期两个人的职位相当,而且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员,可是在抗战的后期两个人的升职速度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两人虽然起步早,但抗战打满全场的那位升职速度却较慢,另一人却是黄埔四期的第一位军长

我们都知道,周志道所在的部队是第51师,在淞沪会战开始的时候51师就被俞济时看中了,然后将它合并到自己的58师,两支部队也组成了第74军。

这支部队的起点就是冲着嫡系去的,起点就比较高,原因就在于俞济时本来就是蒋中正的亲外甥,而他的舅舅则是管理国民党军械部的俞飞鹏,是负责武器装备的划拨调度的,在分配武器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所以在58师成立的时候,这支部队就装备了其他部队比较羡慕的德式75毫米山炮,王耀武的第51师加入进来之后,在武器供给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人员也大多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嫡系。

基层的军官在战术体系和服从性方面也是其他的地方杂牌部队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这支部队在成军之后很快就进一步的加强了作战力量。

在后面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当中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俞济时和王耀武等人的经营,这支部队战后来吸收大量的黄埔军校毕业生。

包括黄埔四期的邱维达、陈嘘云、还有后面的余程万、李天霞、周志道、蔡仁杰等人,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能够指挥部队单独作战的团级以上的军官,所以在这支部队当中,周志道的升职速度明显就受到了限制。

特别是周志道这个人他在作战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比较准确地执行作战命令,没有过多的花里胡哨的举动。

在作战会议上一旦确定的作战计划,他都会坚决去执行,也没有过多的怨言。

当然,在完成了作战任务之后他也没有急着去邀功请赏,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周志道这个人他是吃亏的。

而且在国民党军内部竞争激烈,在第74军这样的王牌部队当中尤为更甚,像他这样的人自然会默默无闻。

第74军作为一支从抗战初期打到抗战结束的部队,里面的战将不少,周志道虽然毕业于黄埔军校,但是这里面的师长、团长哪一个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因此他在里面的竞争优势就没有那么强了,而相比于第五十四军,虽然也算是一支主力部队但是里面的优秀的军官都已经大部分都跑到了第18军当中。

这就导致54军当中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并不多,密度也没有74军内部那么高。

到了抗战的后期,54军当中的升职空间显然要比74军大。

阙汉骞本人在1944年,指挥腾冲反攻战的时候他已经就是副军长了。

而相比于周志道,在1944年的时候他还是第51师的师长。在常德会战、长衡会战、以及前面的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当中,周志道指挥的第51师打的都颇为的不错,包括在鄂西一带阻击日军的第13师团以及独立混成17旅团,

这个作战过程当中51师展现出来的作战能力一点都不比54军差,击毙了数位日军的大队长,在牛长岭一战当中,51师还击毙了日军两位联队长,当时的战绩在74当中颇为亮眼。

在1945年,湘西龙潭司当中,周志道的部队跟日军鏖战了一个月最终再次全歼日军的一个主力联队,表现并不比阙汉骞差。

但是这两个人却存在着明显的升职差异,不得不说这跟他们两个人所待的部队有很大的关联性。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阙汉骞被提拔为54军的中将军长,

而他的同窗同学周志道也终于熬到了头:他被提拔到了第一百军的副军长,成为了他的学长李天霞的副手,但这也意味着他从74天的阵营当中脱离了出来。

这两支部队都是王耀武第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可是第一百军跟74军相比自然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为当时李天霞就是要去竞争74军的军长,结果落败了,导致他愤愤不平。

这也进一步的说明,第一百军和74军相比,两支部队的实力不是一个等级。

阙汉骞和周志道虽然在起步阶段都同为少将旅长,但是在抗战结束的时候却相差颇大。

而且周志道在抗战期间几乎打满了全场,在八年期间年年都在前线跟日军作战,相比于阙汉骞作为远征军,54军在1941年到1944年这几年期间还有过长时间的休整,阙汉骞也并没有年年跟日军作战。

从这一点来看,周志道虽然没有在1945年被提拔为正军级的军长,但是他在抗战期间所经历的战役和指挥的作战次数,确实要远远超过阙汉骞。

0 阅读:109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