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人有福了,这个方子专门温中健脾,搞定胃寒胃痛

上洋说 2023-07-21 01:05:10

前不久,诊室来了位身着长袖的患者,患者踏入诊室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阳虚。

轮到他时,还未细问病情,搭上手把脉时便觉得患者四肢冰凉,脉也是沉而细弱的阳虚脉象,望舌象,舌淡胖缺乏血色,舌苔白。

患者自述道,由于年轻读书时总是喜欢喝冷饮,导致现在一吃到稍微凉一点的东西就肚子不舒服,甚至胃痛,拉肚子。

而且自我感觉也会比身边的人更怕冷,总是需要穿比别人更多更厚的衣服。

很明显,这是一个因为过服生冷导致的脾胃阳虚的病人,我想起了加味治中汤。

加味治中汤:

加味治中汤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其功能为温中健脾,主治脾胃不足,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肠鸣腹痛,泄泻注下。

参考:干姜、白术、青皮、陈皮、缩砂仁、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味治中汤是一张针对脾胃阳虚的古方,是以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理中汤”为基础加减而成。

理中汤包括了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其中,干姜作为理中汤的君药,发挥着温中散寒、振奋脾阳的作用,温中散寒的“中”,指的是中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脾胃,干姜通过其大辛大热的属性,得以驱散脾胃中的寒气。

阳虚除了生寒外,由于脾运化功能出现问题,还容易导致湿邪的产生。

寒湿在体内聚集,此时除了干姜散寒,还需要能够帮助除湿的药物,白术的应用便是如此,白术可以健脾燥湿,通过恢复脾胃这一“抽水泵”的功能,使寒湿得以排出体外。

再搭配人参,恢复脾胃元气,帮助干姜散脾胃中的寒气,也帮助白术健脾除湿,恢复脾胃的动力。

理中汤中还有炙甘草,一方面炙甘草可以作为一味补益的中药,辅助理中丸中的其他药物补益脾胃;

另一方面,炙甘草发挥着甘能缓之的作用,由于干姜性味大辛大热,药性若由于脾胃的吸收运化功能不佳而不能被完全吸收的话,辛热的药性会滞留在经络中,出现假性的上火表现,此时有了炙甘草缓和的药性,便可补土伏火,防止出现假性上火的表现。

砂仁则醒脾开胃,脾被湿气困住时,时常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力气,脑袋好像也转不起来似的。

砂仁的作用便是唤醒被湿气困住的脾,使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对于脾虚湿重导致的泄泻下注,砂仁也可很好地起到化湿止泻的作用。

青皮与陈皮,虽本一物,性味亦同,但功效却不尽相同,各有其侧重偏颇。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青皮和陈皮一主肝脾,一主脾肺。

当脾虚生湿的时候,湿气也会阻碍身体气机的流通,除了脾胃中焦不通,还会导致肝与肺等其他脏腑的气机的阻滞。

并且由于肝主疏泄,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可以带动脾的升清,肺气的肃降可以带动胃气的下行。

青皮与陈皮,虽本一物,性味亦同,但功效却不尽相同,各有其侧重,青皮和陈皮一主肝脾,一主脾肺。

青皮可以疏肝破气,陈皮则除了理气化痰外,还可调畅肺气,两者通过调畅肝气、肺气,进而调整脾胃的升降运行,以达到健脾除湿的作用。

并且,若是由于过食生冷所呆滞的肠鸣腹痛,泄泻注下,由于不通则痛,青皮和陈皮还可发挥一定的行气通络止痛功效。

此外,方中还加入了生姜和大枣,这两味药食同源的药亦是用于滋养脾胃,与炙甘草,人参一块,合称为“脾四味”,也是《伤寒杂病论》中最常使用的顾护脾胃的组合。

以前有一种贴身衣物叫做肚兜,是许多人孩童时的记忆中,是用于暖肚安胃、防止着凉的用品。此外,即使在很热的夏夜,家中长辈也会在我们小时候,便灌输给我们即使再热,也要拉个床单盖住肚脐眼,防止着凉的观念。

以上两个寻常百姓的日常起居细节,都反映了一件事情:肚子不能受凉,要好好保暖。

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并且由于背为阳,腹为阴,相比较而言,腹部更容易受到阴气的侵犯,以及寒邪内生。脾胃居于腹之中州,主四肢,若脾胃长期受寒,中焦阳气被遏制,则会因为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并且腹部的局部温度低于身体其余部位。

寒邪容易凝滞,就好像气温一低,世间万物都进入了相对停滞的状态,动物冬眠,人的关节僵硬,机器运转速度下降,人的气血运行也会因为寒邪的侵犯而变得迟缓。

同时湿邪又是重着的,因此寒和湿邪容易相互间杂,同时出现。并且由于脾的生理特点,导致了脾虚容易生寒湿,寒湿也容易困阻脾胃。寒湿困脾,还会导致泄泻下注,四肢关节重着疼痛,舌淡,苔白腻等症状。

此外,注重日常饮食;记得多运动、多晒太阳以恢复阳气;同时还要注意保暖,防范寒邪内生的同时不要忘了防范外来的寒邪。相信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会让身体的阳气慢慢恢复过来!

2 阅读:453
评论列表

上洋说

简介:科普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