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看饮酒与人们的健康的关系

兵邻见南山 2025-02-18 10:18:38
自《柳叶刀》发表研究报告“饮酒危害健康(一滴酒都是有害的)”后,此话题在网络舆论上层出不穷!总体讲,无论是以实验研究还是队列研究数据为依据阐明的观点,都没有把饮酒与健康的关系置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之下进行分析。要探讨饮酒与健康的关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疏理。 1.人为什么要饮酒? 年轻时劝进酒,常讲少康发现酒、发明造酒术与少康复国、中兴的故事。由此酒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食品。 夏朝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此诗充分展示了当时的酒文化。 酒与诗有着天然的缘份。 不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有生活情味的当属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最具豪情的是唐朝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女人如茶,男人如酒”。 酒在男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男人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寄托,更是男人一生不离不弃的知己。男人喝酒,喝的是寄托,醉的是梦想。 酒不仅仅是“口粮”,更具有精神寄托、社交工具、祭祀祈福、出征壮行、驱寒加油等多种功能。 酒从产生之日起,就兼具了物质性与精神性,个体性、家庭性与社会性的文化特征! 2.既然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酒逢知己千杯少”,那么饮酒的心理社会因素不可忽视。 我的一班儿同学同事朋友多是学习临床医学、从事公共卫生、卫生行政或健康教育的,对于世卫组织把酒列入一级致癌物、《柳叶刀》之“一滴酒都是有害的”说法都是知晓的。大家一起也多次讨论这个问题。总的认识是:“小酌怡情,过量伤身,大醉误事”! Doll和Hill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早73年前有了明确了结论,但公共场所禁烟与个人戒烟任重道远!吸烟带来的欣快感与依赖性,影响了这一健康行动。 伟哥(Viagra,国内译作万爱可,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原本是辉瑞制药公司研发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实验效果不佳,但受试者坚持使用。经调查,他们说对下边管用! 有句话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对于绝大多数饮酒者而言:我喝酒,我快乐! 一个个体以酒为介质与亲朋好友相聚、交流,是作为社会人的重要体现。 由此产生的良好心情与状态,相对于“一滴酒都是有害的”,轻重、取舍自知! 反之,让饮酒者不再饮酒,他还快乐吗?不快乐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对人的健康有利吗? 3.‌面向社会群体的卫生保健策略与专业技术研究,显然是有差异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8年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即酒精与烟草、油漆和某些化学物品具有相同的致癌风险。酒精可以诱发多种癌症包括口腔、喉咙、食道、肝脏、结直肠和乳腺癌等‌。酒精在人体内会转化产物乙醛,对肝细胞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属于一级致癌物‌。 而在1992年5月发布的“维多利亚心脏健康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明确规定健康策略之一为“限酒”! 4.怎么样理解与把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因此,在饮酒与健康问题上,不应单纯地从酒对人的生物性损害着眼,还应该看到饮酒对人的精神与社会表达方面的积极作用。 早在1960~1970年代,西方管理学就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理论。我们从疾病的社会预防角度着眼,不妨引入与借鉴这一理论。即让人的良好的工作状态与良好的精神状态同质化,进而达成良好的工作业绩与良好的健康。 建议以后进行前瞻性调查,在抽取饮酒者同时,对应选出不饮酒组,饮酒人员随机抽取一组进行宣导,干预其不再饮酒,共同构成彼此的对照,至少追踪10年后看结果!
0 阅读:0
兵邻见南山

兵邻见南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