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诺奖得主,重磅Nature!

测试课程 2024-06-13 03:47:14

1、研究背景

氮化镓(GaN)和镁(Mg)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p型GaN中通过Mg原子的取代结合和激活(即零维(0D)Mg掺杂),首次引领了白色发光二极管的时代。然而,无论是由0D-Mg掺杂还是极化诱导的空穴气体引起的,低空穴迁移率,仍然是III族/氮化物半导体的主要限制。为了克服这一限制,类似于应变硅的策略,人们已经探索了通过施加应变来改变GaN的能带结构,以增强载流子迁移率。然而,在GaN中实现并保持高弹性应变以证明迁移率的增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研究领域中,插层技术作为制造人工层状结构的关键纳米技术,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如范德华材料的剥离、储能、超导性和热导率的调控。范德华材料因其能够容易嵌入外来原子、离子和分子片而不引起过度应变,成为插层过程的首选主体。然而,将原子片插入具有强离子和共价键的单晶结构,如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则被视为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2、研究成果

近日,日本名古屋大学Hiroshi Amano(通讯作者)和王嘉(一作兼通讯作者)报道了一项突破性的发现:通过在大气压下对GaN上的金属Mg膜进行退火处理,可以自发地形成Mg嵌入的GaN超晶格。这是首次观测到二维金属嵌入块体半导体中, 每个Mg单层错综复杂地插入到六边形GaN的几个单层之间。形成了一种间隙夹层结构,导致垂直于夹层方向产生显著的单轴压缩应变。因此,Mg嵌入GaN超晶格中的GaN层表现出超过−10%的异常弹性应变(相当于超过20GPa的应力),这是薄膜材料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种应变不仅改变了电子能带结构,而且大大增强了空穴沿压缩方向的传输。此外,Mg层的嵌入在GaN极性中诱导了独特的周期性转变,产生了由极化场诱导的净电荷。这些特性为半导体掺杂、导电性增强以及纳米材料和金属-半导体超晶格的弹性应变工程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工作以“Observation of 2D-magnesium-intercalated gallium nitride superlattice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

3、作者介绍

Hiroshi Amano,中文名天野浩,名古屋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14),日本工程院院士(2015),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6),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专注于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特别是氮化镓材料生长和器件制备研究。‍

王嘉,名古屋大学高等研究院特任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注于GaN/p型掺杂/光电子等领域研究。

4、研究内容

研究者报道了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单原子Mg片自发嵌入到六方晶系GaN中,形成超晶格结构(MiGs),这一过程被称为2D Mg掺杂。

通过HAADF-STEM图像(图1a-d)揭示了MiGs结构的复杂细节。通常,单个连续的Mg夹层片的直径为几十纳米,在每对Mg片之间观察到5-10层GaN(图1c)。iDPC-SEM成像(图1d)能够在单一成像条件下对Ga、N和Mg原子进行可视化,证实了平衡片包括单一原子层。EDS和元素图谱(图1f,g)证实该单层完全由Mg组成。图1e为该区域的示意图,Mg层的间隙占据在ABAB堆叠序列之后,与相邻的六边形GaN层形成了ABCAB配准。位于C位置的每个Mg原子被六个N原子包围,占据八面体间隙位置(图1e)。这证实了间隙Mg(Mgi)向原子片中的偏析不会破坏六边形GaN的原始晶格对称性。

图1. Mg嵌入GaN超晶格

图2. 2D-Mgi夹层片引起的极性转变

图3. 间隙插层MiGs纳米结构中的高单轴压缩应变

图4. n型和p型GaN上MiGs的电特性

5、结论与展望

研究者首次报道了单原子Mg片自发嵌入到六方晶系GaN中,形成超晶格结构。MiGs结构中增强的空穴传输也大大有助于GaN p-n结二极管和p型GaN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的卓越性能,突出了这些纳米结构在广泛电子器件应用中的巨大技术潜力。除了调整电子能带结构和改善光学、电学性质外,应变GaN引起的热输运的增强以及其他新兴的物理性质也即将出现。从这种自发形成的结构中汲取灵感,制造成分精确、厚度控制均匀的人工超材料也很有意义。因此,MiGs的层状结构不仅为研究金属-半导体超晶格的能带结构和输运性质提供了新工具,更为开发先进材料和器件开辟了新途径。

文献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13-x

2 阅读:1149
测试课程

测试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