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清实录 局本)
公元1799年,大清乾隆皇帝,死了。
当然乾隆死的时候,他是太上皇,他训政,他儿子嘉庆已经干了挺老长时间了。
太上皇一死,那么按照规定,朝廷就要编修有关太上皇的一部实录,也就是《清高宗实录》。
这所谓实录,就是要记录乾隆生前的言行举止,政令活动,一来可以表达对死去的老皇帝的尊重和思念,二来写完之后,给新皇帝啊,给后代子孙看一看,也可以起到一个参考先人治国的这么一个范本和教材的作用。
当然了,这套书,名为“实录”,但是史官编修的时候,那不可能如实记录,因为有些事情,你比如统治阶级,皇帝家里这帮人的权力斗争,或者是一些不好的政令,对百姓的压迫等等,你很难一五一十的写上去。
尤其是这个乾隆皇帝,当皇帝当了六十年,做太上皇又做了三年,这一生呐,真是太过丰富了,大体上来看,乾隆算是一个好皇帝,他干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可是你要说他办的坏事,做错的一些事情也是有的,所以到了嘉庆这一朝的大臣给太上皇编修实录的时候,那很多事情他们也要回避,很多记载他们也要更改,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少太上皇的事迹那恐怕不能如实记录,比如有大臣就请示嘉庆皇帝,说皇帝啊,太上皇活着的时候,搞过很多文字狱,您看这些内容应该怎么记录呢?
嘉庆皇帝,他对文字狱,还不是很了解,因为乾隆晚期,乾隆就已经不搞文字狱了,而且他爸爸活着的时候,他也没有实权,接触不到这一块,所以嘉庆就问大臣,说具体是怎么样的文字狱,有没有案例啊,你给拿来看看,我研究研究怎么个事儿。
大臣们一听,于是就从卷宗里随便抽出一份,送呈御前。
那有读者可能不太懂什么叫做文字狱,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这古代的统治者啊,他如果想要整治一个人,尤其是想要整治文人的话,这文人平时没毛病,不违法不犯罪,你做皇帝的也很难说毫无理由的就把人家抓来惩治,或者是杀掉,你有这个权力,但是这么做影响不好,舆论上也对自己不利。
所以,统治者为了名正言顺,他就要找理由,你文人你不是爱舞文弄墨吗,你有词作,你有诗作,你还出书,那我就把你的作品拿过来,我找几个字,找几句话,我就硬说这些字句有问题,另有深意,再给你扣上讥讽朝廷,妄议时政的帽子,或者干脆就说你字里行间你是谋大逆,一旦污名坐实,那想要怎么整治你,那就怎么整治你。
(王锡侯 形象)
大臣给嘉庆送呈的,就是一桩十分典型的文字狱案。
案犯的名字,叫做王锡侯。
王锡侯,原名叫做王侯,他是江西新昌县人,是个读书人,很有才学,一生致力于通过科举入仕,入朝为官,然后报效朝廷。
但是,王锡侯的仕途非常不顺利,这一生也非常的坎坷,而至于他为什么如此坎坷,很大原因,是因为他的这个曾用名。
您想想,他叫做王侯,这名字就有点歧义,你去参加科举考试,本来你考一百分,该你蟾宫折桂,金榜题名,人家一看你这个名字,王侯,嚯,来头够大的,人家就想呐,你起这么个名字,你是想要当王爷啊,还是想要做侯爵啊,科举的主考官还没混到这个级别呢,结果你名字起的太大了,人家越看越来气,肯定就把你给刷下去了。
后来王锡侯也想明白这个事情了,他就找了个高人,高人给他改了名字,从王侯改为王锡侯。
咱不是宣扬封建迷信昂,可是您别说,改完这个名字之后,王锡侯的运气真就变好了,人生也明朗了,事业也顺利了,仕途也成功了,很快就考取了举人的功名。
考取举人的时候,王锡侯还不到四十岁,他认为自己未来大有可为,于是又埋头苦读,跑到京师去参加会试,可是不知道是运气用光还是本身他实力就不够,会试考了好几次,全都落榜了。
这举人呐,只能说是脱离了平民阶级,还远远达不到士大夫的阶段,你会试过不了,你就成不了进士,你不是进士,那就当不了官,你当不了官,你没有俸禄,你没有收入,你什么也没有,那你什么也没有,你就没有办法维生。
王锡侯要是一个人还好说,可他不是,他有老婆有孩子,一家老小等着吃饭呢,王锡侯不可能为那已经逐渐遥远的理想而不考虑现实生活的窘迫,所以闲暇时间,他也要自谋生计。
不过,文人普弱,王锡侯没有地,也不会种地,他也不屑于搭个私塾教书,至于走街串巷,或者做点生意,那也得有本钱才行,所以,王锡侯别无所长,他唯一的生活收入,就是写书赚钱,挣点稿费。
乾隆四十年的时候,王锡侯因为生活所迫,他又推出了一本新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字贯》。
(字贯 封面)
这《字贯》呢,不是小说不是散文,而是一本字典,属于是工具书,而就是这本书,很快就给王锡侯染上了杀身之祸。
不过这倒是很奇怪,因为一般只有表达意义的文学作品才容易被指摘字句,强行赋意,王锡侯写的是一本字典啊,一本字典你怎么栽赃,怎么陷害,怎么歪曲扭解呢?
要么说无巧不成书呢,说这王锡侯吧,有个仇人,这仇人早年间还因为王锡侯被官府逮捕,判处了流刑,也就是流放。
这流放结束之后,仇人返回原籍,偶然间就看到了王锡侯新出的这本《字贯》。
这仇人呐,这么多年他一直想要报复王锡侯,时值文字狱盛行,仇人就拿起王锡侯的这本书开始研读,想要找点毛病出来,最好能把王锡侯给举报了。
您别说,找来找去,真让仇人给找到了,这仇人找到问题,立刻就拿着《字贯》到了江西新昌县衙去举报,他击鼓奏事,说王锡侯的这本书,是逆书,有十分严重的政治问题。
原来,王锡侯的这本《字贯》啊,他不是一打开就是字典,在字典的内容前边,也就是书的最前边,他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就相当于是本书的简介,介绍一下内容,介绍一下作者,顺便再自吹自擂一下,夸一夸这书有多好。
其实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我们随便拿起一本书来,大部分都有序,有让别人写的,也有让自己写的,王锡侯这本《字贯》的序,就是他自己写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序上。
一般人写序,无非就是夸一夸自己写的多么认真,多么努力,多么严谨,多么好看,反正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呗,但是王锡侯不仅夸自己,为了彰显自己这本字典的优越性,他不仅自夸,他还贬低了原来图书市场上存在的一些字典,其中有一部康熙朝编撰的字典,名字就叫做《康熙字典》,王锡侯就说那《康熙字典》,不如我这本《字贯》写得好,他那个写得太啰嗦了,我这个写的简洁明快,所以你们买字典,还是得我这本,反正就这么个意思吧,王锡侯就把这话给写里头了。
《康熙字典》的作者,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因为这算是朝廷牵头编撰的图书,很多大臣都有参与,大臣们合力编撰完了,交由康熙皇帝亲自审阅,那既然皇帝也参与了,功劳自然要还给皇帝,因此这书名就叫做《康熙字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康熙皇帝的作品。
仇人指着王锡侯的序就说了,说大人啊,您看,王锡侯说他的《字贯》比康熙皇帝的《康熙字典》还好,这太大胆了,皇帝写的书还不如你?
(清朝官员 形象)
这不是故意贬损康熙皇帝,对皇家不恭不敬么?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平时像这种状告,县衙门可能还不会当回事儿,可是就在一年前,即乾隆三十九年,朝廷刚刚下来命令,全国范围内查抄意识形态有问题的禁书,要严打图书产业,这么一来,那王锡侯的这本《字贯》,就算是撞到枪口上了。
县衙门认为兹事体大,县令不敢耽搁,立刻就把这个事情上报给了省一级的巡抚衙门。
当时的江西巡抚,名字叫做海成,全名叫舒穆禄·海成,这是一位满族官员,他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字贯》呈上来,他也看不太懂,大致看个七七八八,所以海成认为,这仇人有点言过其实了,一本小小字典,谈不上大逆不道,所以海成只是给王锡侯定了个“骄纵不法”的罪名,说他写的这个序,只是狂妄之言,不成气候,所以这书你自己留着看吧,反正以后肯定是不能在江西地面上出版发行了。
等于说,王锡侯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处罚,只是把他的《字贯》给禁掉了而已。
这案子,海成办的还是相当满意的,因为当时乾隆皇帝正在全国范围内大搞禁书工作,他海成禁了一本《字贯》,这也算是支持皇帝的工作,所以案子告结之后,他就把整个事情写成了卷宗,连带着附上一本《字贯》,送到了乾隆皇帝的办公桌上,说是让皇帝再审阅一下,其实是邀功,等着皇帝夸他呢。
可是海成没想到,夸赞没等来,却等来了皇帝的一顿臭骂,几天之后乾隆皇帝拿着这本《字贯》劈头盖脸的就把海成骂了一顿,说这书简直是谋大逆,这是典型的禁书,而你作为巡抚,却只把案件定性为不法,还把当事人放了,你干什么吃的你?
原来啊,乾隆皇帝他是个很认真,很勤勉的帝王(青年中年时代),你说所有的折子他都看一遍,那不现实,但是巡抚这一级别上的折子,他肯定是都看,而且看的很仔细,所以海成把折子送上来,乾隆看完之后,他顺手就读了读王锡侯写的这本《字贯》。
不读不要紧,一读,坏了,乾隆发现,字贯中的某一页,罗列了到他乾隆本人为止的历代大清帝王的名字,而且还是全名,就比如清太祖,王锡侯就写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王锡侯就写爱新觉罗·皇太极,再比如乾隆他爸爸雍正,王锡侯就写,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皇帝 画像)
乾隆一看,当时就火了,因为在古代,这普通百姓是要避讳的,不能直呼,或者直接把皇帝的名字给写出来,这是极大的冒犯和不尊敬,别说皇帝了,古代社会,这做儿子的都不能直呼父亲的名字,何况王锡侯还把乾隆的列祖列宗都给写了出来呢?
有人说,那这王锡侯不是作死么?他编字典就编字典,干嘛把人家皇帝们的名字写上去呢?
哎,其实王锡侯是好心,他把清朝皇帝的全名写上去的目的,他也在书里注明了,他说我为什么要写呢,就是要告诉阅读到这本字典的人,本朝皇帝的名讳就是这些,你们都记好了,平时说话,写东西,千万不要说,不要写,这是犯忌讳的。
可以说,王锡侯绝无冒犯的意思,他的主观动机反而还是在替朝廷强调避讳的重要性。
不过,乾隆皇帝不管那个,我管你主观不主观呢,反正你写了,你就是大逆不道,所以皇帝直接就安排刑部到江西去抓人,把王锡侯抓到京师里来,人控制住了,再给我慢慢审。
最后这个案子的结果是,王锡侯被定性为大逆不道,判了个凌迟处死的酷刑,王锡侯直系亲属算上旁系亲属二十一人也全被连坐,那是死走逃亡伤,都没落个好下场。
嘉庆皇帝把这个案子看完之后,他心情很不好,脸色很难看,他就问身边的一个叫做董诰的大臣(时任刑部尚书),说小董啊,你对这个案子有什么看法?
董诰胆子也很大,说话也直接,说皇帝,依我来看,这案子应该是个冤案,那为什么说是冤案呢,有两点,第一点,百姓因为没有文化也好,因为各种原因也好,他冒犯了圣讳这种事情常有发生,还有因为喝多了辱骂皇帝而被逮捕的,也没有说凌迟处死的,所以对王锡侯的处罚,他有些过重了。
第二点,这给王锡侯定的罪过,是“大逆”,那具体大逆这个罪名是指什么呢?是指有谋毁宗庙,山陵,宫阙行为的人,就是说毁坏清朝皇室的太庙,盗掘清朝皇帝的陵寝,以及毁坏皇帝的宫殿这种行为,才叫做谋大逆。
王锡侯只是犯了圣讳,别的他没干呐,所以他根本就够不到大逆的这个罪名。
嘉庆皇帝很聪明,他立刻就意识到董诰是话里有话,皇帝就说,既然圣心如此而断,给王锡侯下了这么重的处罚,想必是另有用意喽?
(董诰 画像)
董诰说那是肯定的,先帝不仅严办了王锡侯,甚至把经办这个案子的巡抚海成也给办了,一开始判的是斩立决,到行刑的时候先帝才手软改了流放新疆,别说海成,当时朝廷里有俩大臣,一个叫做周克开,是布政使,一个叫做冯廷丞,是按察使,就因为无意中阅读过王锡侯的《字贯》,也被先帝革职了。
话说到这里,董诰也不用再说了,因为嘉庆皇帝已然明了。
一个小小的王锡侯自然犯不上让乾隆大动干戈,而以乾隆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心里也一定清楚,王锡侯罪不至死,但乾隆还是要他死,甚至扩大影响,收拾了好几个大员。
其中目的,只是因为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就下了禁书令,皇帝要把全国范围内的民间藏书收集整理,汇编成一套书,也就是后来的《四库全书》,而在这个过程中,被皇帝认为不合理,内容有问题,威胁其统治,语带讥讽,桀骜不驯,反正各种原因吧,只要统治者裁定为禁书的,那就要销毁掉,以至于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当时乾隆搞这个禁书的事情,大家都不太在乎,各级官员也是松散懈怠,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因此工作开展的很慢,所以,乾隆才要以《字贯》为突破口,造成数死一流放两革职的这个后果,因为皇帝的目的,就是要抓这个典型。
朝廷花数年之力培养出来的一个巡抚,到最后皇帝还是不舍得,所以没杀,而区区举子王锡侯,不过尘埃里的贱命一条,皇帝又怎么会,在乎呢?
参考资料:
《宜丰县志·卷四三》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四》
祝注先.历史上的一起辞书冤狱——王锡侯和《字贯》案.辞书研究,1983
何巧云.王锡侯事履索隐//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出版者不详],2011
吃杂书的蝼蚁
神马合理迫害?你欲望低,别人奈你何?不过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