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头皮发麻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2-11 09:45:14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权臣桀骜 程昭悦)

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吴越大臣程昭悦,他有点飘了。

这哥们呢,是个权臣,势力很大,在朝政这一块有话语权,平时根本不把吴越国的皇帝钱弘佐放在眼里。

抗衡君权也就算了,程昭悦还招揽门客,吸纳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和亡命之徒,闲着没事他还在府上打造兵器,一天到晚弄得是乒乒乓乓的响。

吴越钱氏的皇帝,没有精神病,没有暴力狂,没有爱滥杀大臣的,反而一个一个都是礼贤下士的好脾气,可是,脾气再好,那也架不住你这么整。

你平时嘚瑟一点,我可以忍,你招人,我也可以忍,可是你自己造兵器整甲胄,那我不能忍了,因为我再忍,忍来忍去你搞不好就要造反了,所以我必须要收拾你。

因此,钱弘佐就下达了一个命令,他找来大臣水丘昭劵,让水丘昭劵带领一千甲士,晚上出发,包围程昭悦的府邸,然后将其诛杀。

没想到,水丘昭劵这个时候说了一句让国君颇感意外的话,他说,程昭悦毕竟是朝廷命官,是吴越的大臣,咱们偷偷摸摸就这么把他给杀了,于理不合,如果他真的有罪,那应该明正典刑,公开的处理他,把他绳之于法。

钱弘佐一听,挺有道理,于是就让水丘昭劵带兵守在程昭悦的家门口,等到程昭悦回来的时候,直接逮捕了程昭悦,然后送到宫中进行公开审讯,宣布他各种大逆不道的罪行,最后将其处死。

讲究,实在是太讲究了,您想想钱弘佐对待一个权臣都能这么讲究,如此守规矩,如此有条不紊,那他平时待人肯定也是没毛病。

(五代十国 乱世)

您要知道,五代十国的历史,是很纷乱的,纷乱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肯定不是好事儿,可是对于历史创作者来说,纷乱就意味着可以把故事写的很精彩。

作者之前已经陆续写了十国中的很多政权,这些政权放在宏观层面是冷门的,但是这些政权的建立,演变,兴盛,灭亡,这一整个的过程,里边的事情非常多,有以少胜多的战争,有步步惊心的权谋,有夺权篡位的杀戮,有腥风血雨的复仇,这些政权都能很好的体现一个乱世所拥有的失序的特点,而吴越政权,它还真就有点特殊,吴越国的历史,很平滑,就比如这位钱弘佐,虽然已经是第三代国君,但是能力,性格,各方面都没有崩坏,他完美的继承了当年钱镠所制定的道德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很了不起的。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古代的政权,无论是大一统政权,还是割据政权,为什么没有一个可以长治久安,千秋万代呢?

作为封建统治者,他们当然希望他们所缔造的王朝可以永远存在,但他们也只能是想象,他们是想的美。

那么造成政权灭亡的关键在于哪儿呢?有人说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和政治制度有关系,和意识形态有关系,这都对,但是这些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而我们只看最直接的——一个政权的兴亡,负第一责任的,一定是它的统治者,也就是皇帝。

古代的皇家,皇帝,他们都是专制统治,是世袭制度,单是世袭制度这一点,封建政权就没有可以千秋万代的。

因为,皇位一旦世袭,就会造成统治者一代不如一代。

大家想一下,这开国皇帝,他们都是竞争上岗,往往都是在非常艰难和危险的境地下,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才成为帝王的,所以他们普遍都是雄才大略,是非常有能力的,而且这基本上毋庸置疑,因为没有能力的那都已经在各种兵变,政变,各种残酷的战争和较量中被淘汰了,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家风底色 钱镠)

就比如说,咱们五代十国时期的这些创业祖,这些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什么杨行密,王审知,马殷,王建,孟知祥,这都绝非等闲之辈,没有点真本事,又怎么能割据一方呢?

而且,雄才大略,文修武备的开国皇帝,他们往往还能把个人的能力和品德辐射到下一代的身上,能影响第二代,甚至厉害点的,他都影响第三代,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你看他的前几个子孙后代,建文帝,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多多少少都有朱元璋的影子。

只是,这种辐射,那必然是递减的,那就好像南孚没了聚能环,只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弱,不可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也不是说这些后来的皇帝们生来就不争气,只是他们的人生环境,和开国皇帝是截然不同的。

他们往往是长于深宫,从小到大身边不是女眷就是宦官,而且大多数是丰衣足食,生活优渥,那过的相当好,什么战争啊,百姓啊,疾苦啊,社会矛盾,他们根本就无从了解,也接触不到,别说做皇帝了,就是做普通人,他们的人格也未必健全,所以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当了皇帝之后,暴虐,杀戮,好酒,好色,疏远忠臣,亲近奸佞,大兴土木,穷兵黩武,那国家肯定就完蛋了。

所以,越往后的皇帝,能力越差,水平越不济,大一统的王朝也许还好点,因为前边的皇帝给打的底子好,所以出几个昏君暴君,也不至于政权灭亡,但是像五代十国这种割据政权,没有那么高的容错率,比如像前蜀和后蜀,就都是二代而亡,二代皇帝做不好,直接就亡国了。

那么,要如何才能让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现状有所改善呢?其实很简单,你加强一下皇族的教育工作就行了,你及早的教育他们读书,明理,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他们锻炼身体,研习武艺,争取把他们打造成多边形的复合型人才就ok了。

当然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能说有了教育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只能说肯定是比没有强。

那么我们的很多封建统治者,他往往疏于教育,因此子孙后代就越来越差,难堪大任。

而另外一些统治者则及早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后代的教育工作,就成了他们的重中之重,比如吴越的钱镠,他做教育就做的非常好,他不仅治国,他还修身治家,订下了钱氏八训,临终十训,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后代,所以钱镠的辐射能力就更强,因此您看钱弘佐已经是第三代了,依然有明君之风,您说他能力多强吧,那不一定,但至少他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天不假年 钱弘佐)

除掉权臣程昭悦的当年,钱弘佐就病逝了,死的很早,二十岁英年早逝。

活了二十年,做皇帝也就做了六年多。

六年,放在历史长河里,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可钱弘佐却以看似温润的文人风骨包裹了刚毅的政治内核——面对权臣环伺,他既能隐忍克制,又能在关键时刻一击致命,在稚嫩与老辣的政治光谱中,他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

总结来说,年轻的皇帝执政期间延续了吴越国保境安民的立国根基,使江南在唐末大乱后仍维持了难得的经济文化繁荣。

生命恰似流星划过,这是命运的残酷法则,但流星的光芒,也折射出了吴越钱氏能在乱世绵延的深层智慧,那就是,以文治武功相济,将短暂的个人统治转化为持久的制度韧性。

这一生,短暂,但是没白活。

这钱弘佐呢,他倒有一个儿子,可是我们想啊,他才二十岁,他死后,他儿子能有几岁?

答案是,他儿子钱昱,时年只有五岁,所以钱弘佐果断的放弃了儿子。

为啥放弃儿子呢,很简单,钱弘佐发现,自己即位的这些年啊,吴越国可以说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内部的社会矛盾很小,外部的战争压力也很弱,唯一的问题就是,朝廷里他不断的有权臣出现,自己做国君,收拾起权臣来就已经不太容易了,钱昱这么小的岁数,他怎么能面对权臣呢?他指定是面对不了。

所以,钱弘佐把权力交接到了自己的弟弟钱弘倧的身上。

钱弘倧,也就是吴越的四代君王,他是钱弘佐的异母弟,二代君王钱元瓘的第七个儿子。

如果说钱镠,钱元瓘,钱弘佐,这三代君王都是比较温顺,比较亲近士人,那么钱弘倧相对来说,他的性格就比较强硬一点。

(锐意图治 钱弘倧)

在钱弘倧看来,哥哥钱弘佐执政的时候,之所以频繁的出现权臣,原因就在于钱弘佐对文臣武将太过纵容了,而且不集权,权力过于分散,有时候都会政令不由己出,那钱弘倧上台之后,他就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所以,钱弘倧一改温和之风,刚一接班就诛灭了不少违法乱纪,骄纵任性的官僚,等于是给大臣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只是,想要陈旧应新,认为不破不立,欲成大事,总是会有艰难的阻碍。

而钱弘倧的阻碍,是一个叫胡思进的人。

胡思进,堪称吴越立国以来权臣中的扛把子,典型权臣,代表性权臣,钱弘倧想要践行自己的君王之路,就必须要翻越过这座大山。

赫兹里特在《论君主制的精神》中说:一个人越是大权在握,就越是无法忍受对他使用这种权力所作的限制。

君王亦如是。

只是钱弘倧意识不到,也许不是他翻山,而是山翻他...

参考资料:

《吴越备史·卷三》

《十国春秋·吴越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钱锐,徐红.胡进思之变考.文教资料,2019

焦天然.藩镇与国仪:变革中的吴越国政治体制.艺术学研究,2024

0 阅读:19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