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家调查机构给出的一组数据,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在他们的调查走访下,其中有48%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和英国的生活方式存在严重的不一致。
甚至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穆斯林的存在威胁到了英国白人的生存,并且伊斯兰教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全面的冲击。
其实不只是英国,大部分西方国家对待穆斯林的态度都十分不友善。
甚至在媒体眼中,穆斯林这一群体已经被丑化为“十恶不赦的罪人”的形象。
一谈起穆斯林,西方国家就感到头疼。
可反观我国却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
一提到穆斯林,咱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欢快的舞蹈”以及“热情好客的西域风情”。
在非穆斯林国家中,能够和穆斯林群体相处得如此融洽,纵观全世界,我国称得上独一份。
这究竟是为何?
1西方国家对于穆斯林的敌意,有着悠久的历史。
进入7世纪,伊斯兰教逐渐在阿拉伯半岛壮大,随着穆斯林的不断迁徙,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以及北非。
进入中世纪后,实力强大的穆斯林成为欧洲地区最为强悍的对手。
为了丑化对手的形象,穆斯林群体成了欧洲人眼中的“异教徒”,直至今日这种刻板印象在欧洲仍旧广泛存在。
开头我们谈到的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首相布莱尔曾公开指责穆斯林的面纱是“分离的标志”。
甚至信口开河,强烈谴责戴面纱的穆斯林女性。
可事实上面纱真的像布莱尔口中那样不堪吗?
非也,英国的穆斯林女性,长期佩戴面纱的仅占3%左右。
然而这种特殊的传统却被英国本土媒体无限放大,拿着“放大镜”不断恶语相加。
一时间消极负面的社会舆论层出不穷,完全忽视了穆斯林群体的积极特点。
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法国,一直以“海纳百川”为标签,但实际上却是出了名的“双标”,尤其是对于穆斯林的态度。
在法国人眼中,若用三个词来形容伊斯兰教,往往都会得到出奇一致的答案——
“拒绝西方价值、狂热、顺从和暴力”。
即便政府部门,对于敌视穆斯林的态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05年,巴黎郊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时任内政部长的萨科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将锅甩了出去。
因为此次抗议群体主要由穆斯林组成,于是萨科奇就把所有责任推给了“伊斯兰化”。
即便经济高度发达的德国,主体民族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已步入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民调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希望定居在德国的外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
虽然报道中给出的称谓是“外国人”,但实际上受访的德国人认定的对象,却是居住在德国的穆斯林。
即便其中有很多伊斯兰教徒加入了德国国籍,但在德国主体民族眼中,穆斯利仍旧是“异教徒”。
他们压根就没将加入德国国籍的穆斯认作同胞。
2欧洲的“水火不容”或许还情有可原,但美国即便作为移民国家,情况竟然也不容乐观。
2012年,美国共和党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曾对外宣称:
“美国穆斯林一心想着要在美国实行伊斯兰教法,但在我看来,暗藏的圣战者在利用手段追求一个目标,那就是用伊斯兰教法代替西方文明。”
无独有偶,另一位候选人桑托勒姆也认为伊斯兰教法对于美国来讲,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威胁。
至于金里奇和桑托勒姆究竟是经过大量实践调研得出的结果,还是从个例中无限放大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但要知道,穆斯林人口占据美国总人口2%。
即便对于他们自己,也十分清楚在美国用伊斯兰教法代替西方文明,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为何到了这些政客口中,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了?
这不过是他们惯用的伎俩罢了,就是通过放大矛盾,以此引发共鸣,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支持率。
毕竟在美国历史中,因为美国先一步插手中东事务,引起了很多伊斯兰国家的强烈不满。
于是在美国策划了恐怖袭击,因此反对甚至丑化穆斯林,很容易引起美国民众的共情。
这也是美国政客惯用的方法。
3穆斯林在欧美国家眼中似乎成了难以启齿的“毒瘤”,但为何在我国却能丝滑融入?
穆斯林不仅没给国家添麻烦,反而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卓越的贡献。
抗战时期,伊斯兰教界自发成立了多个全国性以及地区性的抗日救国团体。
1937年,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横空出世。
次年3月,该协会组织了“甘宁青抗敌救国宣传团”,奔赴大西北进行抗日宣传。
不仅成立了战时服务队、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还积极动员全国各地穆斯林参与抗战。
著名阿訇达浦生前往沙特、埃及等地,宣传抗战救国主张。
穆斯林青年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各民族的认可,即便是战备区的老人和妇女,也从未给抗日工作拖过后腿。
种好庄稼保证物资供应,向“动员会”军用代办所交纳白面、小米二百二十多万斤,军鞋五千双,平均每个妇女做一双军鞋。
动人场景仍历历在目,巨大贡献已经数不胜数……
对于当今而言,欧美地区的穆斯林群体,排在首位的问题是“如何融入”欧洲主流社会。
但对于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穆斯林而言,主要的问题便是融入社会后应该怎么办。
显然,我国的穆斯林已经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发光发热。
之所以会出现美美与共的感人画面,得益于咱们中国人一项特殊的能力——民族融合。
我们对于这个词汇并不感到陌生,从古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在西方国家大力倡导基督教以及犹太教的时候,我们却秉持宗教信仰自由,对待各种宗教都持包容态度。
得益于海纳百川的态度,穆斯林能够在华夏大地上自由的信仰伊斯兰教。
直至今日,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已经数不胜数,像回民的一些传统,例如不吃猪肉不喝酒等。
我们看到也并不会感到奇怪,反而尽可能地去尊重。
不论在有名的商业街,还是全国各大高校,各民族都给予穆斯林最大的尊重。
像清真特色餐厅、清真食堂等,不仅在限定的条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为众多穆斯林提供了便利。
当欧美地区的伊斯兰协会为本民族争取基本权利时,咱们国家的伊斯兰协会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在欧美地区,爱国和爱教之间有着严重冲突,但在我国二者却可以相辅相成。
作为中国伊斯兰协会创始人之一,早在留学埃及期间就已经开始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作为中国回教学会的奠基人之一,王宽则提出了“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的主张。
在改革旧式学堂,支持社会进步的道路上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穆斯林的风采。
结语当欧洲正头疼于穆斯林问题的时候,我国却已经为世界做出了典范。
长期以来,中国穆斯林致力寻求“立足于传统的变革”与“在变革中累积传统”。
在未来的开放和立体中,塑造出了一个尊重传统、保持开放、内容多彩、富有活力的中国伊斯兰传统。
一提到神族,大家有什么芬芳吗???
危险!主体民族不生娃儿非常危险!!
我们也不能大意
放心,在中国纯粹的穆斯林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