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杀后,雍正是如何处置他的妻女的?

缘史记 2025-04-14 11:44:03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已经稳稳坐在皇位上的雍正皇帝又碰上了天降祥瑞的好事。就在这一天,天空中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奇景。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象,大臣们都纷纷写表章来庆贺,还一个劲儿地夸赞雍正皇帝又勤奋又爱民,努力治国,起早贪黑地为国家操劳。

雍正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年羹尧那肯定也得写贺表。可他这贺表写得那叫一个潦草,都没法看了,甚至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这错,是年羹尧张狂自大故意这么写的,还是不小心写错的,现在已经没法知道了。

不过,向来秉持“不遇事发,姑不深究”态度的雍正皇帝可算是瞅见机会了。就从这四个字,他得出个结论,觉得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功劳,表现出不敬重的意思来。而且,他判定这肯定不是无意之举。于是,对于屡教不改的年羹尧,雍正皇帝就这么给他定了性,亲手发起了针对年羹尧的大案。

这案子花了一年那么长时间,牵扯到的人可多了。就连年羹尧的老婆孩子,最后的结果也是特别惨。

【两次用兵,尽显才能】

年羹尧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生,他是汉军镶黄旗人,仅仅比雍正皇帝小一岁。年羹尧的爸爸和哥哥都在朝廷里当官,他爸爸年遐龄做过工部侍郎、湖广总督等官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这小伙子可厉害,文的武的都在行,才二十出头就考中了进士,在翰林院当检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羹尧还不到30岁,就从侍读升成内阁学士了,到了年底,又当上了四川巡抚,开始掌管一方事务。

同年,年羹尧的妹妹成了雍亲王的侧福晋,年氏家族就正式归入八旗里的上三旗镶黄旗。从这以后,雍亲王和年羹尧成了郎舅关系,两人齐心协力,就盼着日后能共享荣华富贵。年羹尧在边陲可是个重要人物,他军事才能相当厉害,西藏和青海那两场战役打得漂亮,靠着这个他一路高升。不过,这功劳太大,都超过君主了,也为他最后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时候,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带着他的部众打进西藏了,这可给朝廷造成了特别大的威胁。康熙那反应可快了,马上就派四川总督康秦领着兵去讨伐准噶尔部了。

可清军在阵前突然哗变了,一下子就乱得不行。四川巡抚年羹尧,一边派人去阵前传达旨意,一边给康熙上书,请求自己亲自到前线去处理哗变的事儿。年羹尧那可真没让人失望,很快就把这次哗变处理妥当了,康熙对他可是一个劲儿地夸赞。

紧接着第二年,策妄阿拉布坦就把西藏给占了。这正是急需用人的时候,年羹尧就给康熙上奏举荐自己。在《掌故丛编》里的《年羹尧折》第33页,详细讲了年羹尧的请求。他不但指出了当时存在的弊病,还说了整改的办法,而且保证“过了一年,营武肯定会有变化”,还自己请求给予总督的头衔。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年羹尧这人功利心挺强的,不过他确实有点本事。他不但很快就做出了迎战的反应,还早早派人在进藏的路上多设了些驿站,这可就给清军进藏的物资运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后勤方面也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康熙见年羹尧“办事挺机灵的”,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做四川总督,巡抚的事儿也一块儿管着,还给他定西将军的头衔。康熙让年羹尧带兵进藏,打算平定那边的战乱。年羹尧带兵进藏之后,打仗一场接一场地赢,没多久就把准噶尔部给平定了。

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年羹尧打了胜仗回京城。康熙皇帝赏赐给他弓矢之类的东西,对年羹尧那是重重奖赏,还正式把他提拔为川陕总督了。到这个时候,年羹尧可比他的父兄都厉害,在康熙年间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接下来,雍正继位了,这对年羹尧来说,可是他事业飞黄腾达的又一个好机会。年羹尧本来就是雍正没当皇帝前王府里的老臣子,而且他和雍正还有郎舅关系,那他当然就成了雍正夺嫡时的得力帮手。

雍正当上皇帝之后,年羹尧可是新政的核心人物,那肯定会被重用和着力栽培,这官职也是一个劲儿地往上升。《清世宗实录》卷7、20页里写着,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的时候,年羹尧虽然是川陕总督,但实际上已经把西北军政大权都握在手里了,就从这儿能看出雍正皇帝对自己这位舅兄有多信任和肯定。

九月的时候,青海的罗卜藏丹津闹起了叛乱。雍正刚刚登上皇位,人力、物力、财力都缺得很。

这时候,年羹尧上报青海那边的战事,还主动请求出战。雍正就接连把年羹尧提拔成抚远大将军、二等公,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清世宗实录》卷12,4 - 5页里记着:“朕想拯救西域的百姓,大力显扬天朝的威严。”雍正就盼着能早点把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给平定了,让边境的老百姓过上安宁日子,也盼着年羹尧能全心全力,早点得胜归来。雍正说的话可恳切了,能看出来在这个时候,他是非常器重年羹尧的。

不过,年羹尧可没让雍正失望。在平剿罗卜藏丹津的战斗里,年羹尧用兵的本事显露无遗,各种计谋一个接一个。他不但抓住了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和妹妹,还把罗卜藏丹津的主力给打垮了。

还不到两年,年羹尧就把青海的叛军给彻底扫平了。而且,他还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了十条能稳定局势的善后办法。青海的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年羹尧就带兵回朝了。这时候,雍正皇帝带着大臣们亲自到午门去迎接他,对他那是极为恩宠。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功劳大得不得了,都被进爵为一等功了,彻彻底底成了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了。

【嚣张跋扈,不懂收敛】

那时候的年羹尧,正处在事业最牛的时候,在朝廷里那可是出尽了风头,无人能比。他那种张狂跋扈的行事风格也慢慢露出来了。年羹尧在跟各省总督、巡抚通信的时候,直接叫人家名字,不用平行文,反倒用令谕。

年羹尧在军中的时候,可把西北各部首领欺负得够呛。那些首领想见他,得提前通报,到了营外就得下马,然后走着进营地,还得等着传唤才能进去。雍正帝把自己的御前侍卫派到年羹尧帐下听差,结果年羹尧把人家当成仆人一样呼来唤去的。

雍正发了上谕,年羹尧可没按规矩来,没有下跪磕头,亲自接旨,就那么在桌子前坐着,听完就让副将去接旨,这事儿就这么完了。年羹尧在回北京的路上,还要求沿途各地的总督、巡抚都得在路旁跪着迎送他。

到了京城之后,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得去京城郊外迎接。而且,在《啸亭杂录》卷9的《年羹尧之骄》里还记载着,他在雍正面前居然“箕坐”,这可不符合人臣该有的礼节。

年羹尧在军中那可是相当张狂,他身为封疆大吏,还对地方官员任命的事儿伸手乱管。

最开始的时候,年羹尧能直接参与朝政,这可是雍正批准的。雍正还乐意主动找年羹尧商量任命官员的事儿,甚至给了年羹尧越过内阁直接上奏的权力。

再看年羹尧,他根本就不晓得感恩,也不谨慎做事,反倒借着这种权力搞小团体、排挤那些跟他不对付的人,还收受贿赂。在川陕这块地盘里,官员能不能升迁调任全看年羹尧高不高兴。他推荐的官员会被优先任用,这些人就被叫做“年选”。

年羹尧身为地方军政大员,本来收入就挺多的,雍正还一个劲儿地赏赐他。而且,年羹尧自己也收了好多贿赂,甚至连军饷都私吞了。

所以,年羹尧就算是一直守在西北那偏远的地方,他过的日子也是特别奢侈。什么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还有江南的瓷器等等,各种东西那是要啥有啥,奢华得很。

说实在的,年羹尧这么骄横的性子可不是当上川陕总督之后才有的,雍正对他这性子也了解得非常透彻。

早在雍亲王时期的雍正,就给已经担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写过密信。他在信里提醒说:“我知道你就像个轻薄的恶少年,老是靠着运气。君臣之间的大义,你向来就不明白。咱们大清朝祖宗定下的制度,各王爷门下旗属的主仆称呼,那是要一直传下去的,这里面都有很深的意义。你又狂妄又无知,呈上的启文里还说自己称职,你这出身是依据什么典章?我多次告诫你的父亲,你却还是违抗,不肯改正,不但心里抵触,而且公然花言巧语地拒绝,没有比这更无父无君的了……要是你还执迷不悟,那可真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但那时年羹尧根本就没当回事儿。据《中国档案》郭琪的《从云端跌落黄泉的大将军》记载,雍正当上皇帝后,对年羹尧的行为越来越看不惯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写了朱批,这朱批里可是明明白白地在警告年羹尧。可年羹尧压根没把雍正的意思当回事儿,行为越来越骄横,最后就走上了绝路。雍正皇帝,对这个管不住的舅兄,也不再信任和依靠了。

【身败名裂,获罪赐死】

雍正一登基,就开始整顿吏治,赏罚那是分得明明白白的。年羹尧那样的表现,肯定把雍正给惹毛了。雍正一门心思整顿吏治,哪能容得下年羹尧这样的行为。年羹尧进京时的表现,让雍正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在《清世宗实录》卷28,第4页记载了雍正处置两位大臣的手段,这让朝中所有大臣都瞧出了雍正对待年羹尧的态度。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的时候,工部有个郎中叫岳周,这人想让年羹尧保荐自己做西安布政使,就给年羹尧送了两万两银子。年羹尧琢磨了一个月,最后把银子收下了,还向雍正举荐了岳周。

这件事让雍正完完全全看清了年羹尧是个啥样的人。不过在给岳周定罪的时候,雍正还是把“斩立决”改成了“斩监候”(就是不马上杀头,先关起来等着再审核的意思)。

年羹尧根本没领会雍正的意思,反倒又上了个奏折,参奏四川巡抚蔡珽逼死重庆知府蒋兴仁。刑部给蔡珽判了斩首,雍正又一次下旨,让从宽处理,免了蔡珽的罪。

在年羹尧这儿,雍正不光察觉到自己用人方面的失败,还发觉年羹尧根本就不把皇权放在眼里。据《啸亭杂录》卷一《察下情》里讲:“不管是民间的那些小事儿,都会往上报”,“所以,大家心里都害怕,谁也不敢随便乱来”。为了强化皇权,除掉朋党,清楚百官的情况和老百姓的生活,雍正刚登基就搞了个挺完善的情报系统。

皇帝老是检查着,百官都不敢乱来了。可年羹尧,根本不当回事儿,照旧想干啥就干啥。雍正那么看重年羹尧,能不狠狠地批评他吗?雍正多次劝年羹尧,都没效果,后来又更明确地表示态度,想警告年羹尧,结果年羹尧还是不知道收敛。

最后,这雍正可是亲手把年羹尧的大案给挑起来了。在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的时候,雍正觉得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功劳,表现出不敬重的态度,他那些错误肯定不是无意的”,就这么着,把年羹尧的官职给撤了,让他从抚远大将军变成杭州将军了。

没成想,年羹尧根本就没觉察到自己犯了罪,还一个劲儿地找借口,不想去杭州。等他到了杭州吧,还在那儿摆阔气、耍威风。六月份的时候,雍正又把年羹尧的太保衔给撤了,开始整治年家的人还有他那些同党了。

在接下来的七月、八月、九月这几个月里,雍正一个劲儿地把年羹尧的爵位和职务往下贬,从一等公一路降到一等轻车都尉,把他所有的职衔都给革掉了。

这时候,年羹尧才突然明白过来,可他还是盼着雍正能改变想法,盼着有人能为他上奏请求保全。哪知道,他没等到雍正改变想法,等来的却是众人的弹劾。

十月份的时候,年羹尧被押送到京城来论罪。他犯了多达九十二款的大罪,每一款都罪恶滔天,死有余辜。议政大臣们都主张对年羹尧处以最重的刑罚。不过,雍正还是对他怀有恻隐之心的,想到他以前功劳很大,就只让他自己了断。

年羹尧接到让自己自裁的皇命时,心里还抱有幻想,想着雍正最后会赦免他,所以一直拖着不肯动手。监刑的官员不停地催促,最后他绝望了,就上吊自杀了。这位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果。

【自缢身亡,连累全族】

年羹尧的结局那叫一个凄惨,他的家人没一个能逃过这一劫的。就连他以前保荐过的官员也都倒了大霉。年羹尧这个大案折腾了一年才结束。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那些被“年选”的官员,有的被砍了脑袋,有的被流放了,啥情况都有。

翰林院侍讲钱名世尤其惨,就因为“曲尽谄媚、颂扬奸恶”被革职了。雍正还亲自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在他家门口,还让当地官员时不时去检查。那些曾经靠“年选”当官的人下场都特别凄惨,年羹尧的家人也可怜得很,要么被罢官夺爵,要么被砍头,要么被流放。

年羹尧当权的时候,跟自己的父兄相处得特别糟糕,差到都互不来往了。即便这样,他的父兄还是没躲过去,两人都被罢官了,而且永远都不会再被录用了。年羹尧有个妹妹,嫁给了苏州织造胡凤翚,他们也被年羹尧这案子给牵连了。

雍正四年正月的时候,胡凤翚就正式不再担任苏州织造这个职位了,还被雍正下旨狠狠斥责了一番。过了两个月,胡凤翚和年羹尧的妹妹年氏被发现就在自家屋里上吊死了。

年羹尧还有个妹妹,就是敦肃皇贵妃,她当年嫁给雍亲王做侧福晋,姓年。年羹尧那案子爆发之后,这皇贵妃也被牵连进去了。年羹尧上吊之后,她就病得起不来了。皇贵妃年氏够可怜的,她本来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可全都不幸夭折了。

年羹尧出事儿以后,后宫对年家那可就不客气。年皇贵妃,整天都愁眉苦脸的,最后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就去世了。年皇贵妃刚入府的时候,那可是受尽宠爱,可现在,家也没了,人也没了,连个能依靠的孩子都没有,真的是让人觉得又可怜又惋惜。

再来说年羹尧的儿子年富,他因为被封了爵位,所以参与的政事是最多的,最后被判处斩立决。

剩下那些十五岁及以上的子孙,全都要被发配到边疆去。子孙里没到十五岁的,虽然暂时能保住性命,可一到十五岁,也得被发配边疆,永远不会被赦免。

年羹尧的闺女原本和曲阜孔氏订好了亲事,就因为年羹尧犯事儿被议罪,这门亲事也就黄了。年羹尧的继室,是宗室辅国公苏燕的闺女,皇上想着她是宗室的女子,就没牵连她,不过也是打发回娘家,只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过到老。

就这样,年羹尧他们一家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没有一个能逃过。

【结语】

雍正皇帝那可是出了名的勤勉奋发,对官吏的治理也特别严苛。好多影视剧中都演他“得位不正”,可就算这样,也不能抹煞雍正的勤勉和他创下的功绩。

他很快就把康熙晚年执政时的那些弊端都肃清了,把贪污腐朽的吏治好好整顿了一番,在“康乾盛世”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那个时候,年羹尧那可真是个厉害的能臣干将。说他“文能提笔安定天下,武能上马平定乾坤”,一点都不过分。

但是权力太大了还不知道收敛,还心安理得地接受皇权的偏向,变得娇纵跋扈,你说哪个有本事的皇帝能受得了?年羹尧的结局虽然看起来可怜,可这是历史发展必然的结果。

0 阅读:16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