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消费者持续遭受电话诈骗和垃圾短信的困扰。数据显示,每位美国人平均每周接到8个垃圾电话,而一些受害者的平均损失竟高达2,257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快速发展的AI技术正被不法分子用于伪造身份,进一步升级诈骗行为。面对这一问题,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及技术公司和执法机构正采取多重措施,试图遏制这一趋势。
语音安全公司Hiya的一项研究显示,2023年全球电话拨打量高达2210亿次,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法骚扰或诈骗电话。这些电话不仅浪费了人们的宝贵时间,更可能导致直接的财务损失。诈骗者通过伪造电话号码的“本地”通话手段诱使消费者接听,并利用询问个人信息、制造紧急情况甚至语音克隆技术骗取信任与金钱。
孙斯陶指出,在房产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美国房主的姓名和地址通常可以在网上轻松查询到。不法分子以房地产交易为名实施欺诈,年长或对技术不熟悉的消费者尤为容易中招。
AI技术的飞跃式发展进一步放大了电话诈骗的危害。例如,2024年总统选举期间,德州一家企业利用AI模仿政治人物的声音发布误导性信息,试图影响选民决策。此行为引发广泛批评,FCC随即对该企业开出600万美元的罚单。
为遏制电话诈骗行为,FCC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技术升级:要求电话运营商实施Stir/Shaken技术,通过验证通话来源减少伪造号码的骚扰电话。法律执行:对非法电话和短信发送方进行严厉处罚,累计罚款已达数亿美元。消费者保护:推出“白名单”功能,并鼓励消费者使用呼叫拦截工具。国际合作:切断非法国际电话的入境渠道,防止境外诈骗行为扩散。信息透明:公开消费者举报数据,帮助技术公司优化拦截技术。2023年底,FCC通过新规,严格限制自动拨号和录音电话的使用,尤其是AI生成的语音电话,需满足更高的合规要求。
尽管监管部门和技术公司不断采取行动,消费者自身的警惕性仍是抵御诈骗的重要防线:
谨慎接听来电:对陌生号码保持警惕,遇到录音或可疑对话应立即挂断。避免泄露信息:切勿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提供敏感个人信息。利用防护工具:咨询运营商相关服务并安装专业的拦截应用程序。注册“勿扰名单”:通过加入“Do Not Call List”名单,减少营销电话干扰。科技的发展既带来了便利,也衍生出新的困扰。AI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提升了生产力,但也让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技术的进步同样为打击诈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FCC表示,未来将推动更多技术创新,并与国际社会合作重点打击跨国诈骗行为。
孙斯陶提醒消费者,诈骗问题的彻底解决仍需时间,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谨慎对待陌生来电以及积极利用防护工具,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在这一场持久的博弈中,消费者的主动防范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