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道德经》(连载

杨章林文化 2024-04-08 01:38:09
无为的前提是无不为 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双脚不迈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物;两眼不观望窗外,就能认识自然的法则。走得越远,见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少。因此,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了解一切,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能明白一切,不必有所成就能成就一切”。(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参考了一些译文,圣人也太神奇了。人在家中坐,自然万物,人间万事无不了然于心。我们不妨小问一下,这样的圣人谁见过?或者遇到过?肯定无人能对。那么,这样的译文根据何在? 老师教学生作文,都强调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凭空捏造,不能想当然,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夸张也不能脱离实际。是不是解读经典就可以海阔天空?就可以不着边际?就可以信马由缰? 解读·: 一、“不出户,知天下”:这一句的夸张手法非常明显,人闲居家中,却知道外面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事,依据是他对这些事非常了解,也表达了智者某一方面的“无为”思想。所谓神机妙算,都基于生活。 二、“不窥牖,见天道”:不用轻瞟窗外,就知道自然规律的运行情况。 三、“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根据字面意思,就是出门越远,你知道的反而越少,这种表达显然有悖于情理。因此,这句话较为合理的解读,应该是:需要知道的、了解的越多,就证明你掌握的东西非常有限。这句话的关键词,就是“出”和”远“。出:需要知道的、了解的。远:多。 四、”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所以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足不出门户,就能知天下事;不用轻瞟窗外,就知道自然规律的运行情况;不用再去做,因为TA们把事已经做得很好了。 小议: 这一章充分体现了《道德经》中蕴含的无为思想,“无不为“是"无为的前提。如果仅就字面翻译,可能会落个笑话的。这段话应该是要告诉读者,课已经备好了,而且了然于心,只管口若悬河娓娓道来,无需再去动教案。如果需要翻教案,只能说课没备好,还达不到"无为”。所谓“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已经“行”过了“见”过了“为”过了,功课已经做足了。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