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孙立人的葬礼上,两任妻子的一张留影,老泪纵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4-08 02:37:18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中寓所安详辞世,享年九十岁,12月8日,孙将军的葬礼在台中举行,葬礼仪式庄重肃穆,分为两个阶段。

现场气氛凝重,前来送行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为这位伟大的将军送行,在葬礼上,孙立人的两任妻子张晶英与张美英身着丧服,悲痛欲绝,泪流满面。

她们都穿着素白的丧服,手里拿着香,静静地伫立在灵堂之中,低垂着头,眼神专注而哀伤,默默地为丈夫祈祷,送他最后一程。

两位老人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她们眉眼底下,眼眶中都是泪水,她们和孙立人一个恩爱一生,一个相伴半生,这样的场景无不让人感动。

想必不了解孙立人的会感到奇怪,他怎么会有两位妻子呢?其实在孙立人的婚姻生活中,既有温馨又有温情,在此之前,他还曾有过一段原配婚姻。

其实早在1919年,孙立人就有过一段婚姻,是一段遵循父辈安排的婚姻,他的原配妻子龚夕涛出生在合肥的望族,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

当时的孙立人在清华读书,思想早已没有那么传统,对于父母给自己安排的这段婚姻,他十分的抗拒,但他还是选择听从父母的话。

孙立人认为自己的妻子龚夕涛没有读过书,两人之间的差距很大,经常话不投机,于是想让妻子去读书,但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于是孙立人一气之下,寒假一结束即回清华,假日也不回家,龚夕涛终年守在家中,侍奉公婆,博得孙府上下的一致称赞。

1924年夏天,孙立人的堂兄孙雨人有了儿子孙至锐,缺人照料,龚夕涛将侄子视为己出,关心得无微不至。

1930年,孙立人已是一名下级军官,在南京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了汇文女子中学的学生张晶英,两人一见钟情。

孙家反对,张晶英的家里也反对,她的母亲相中了另一位青年才俊熊式辉,应该说老太太的眼光还是比较厉害的。

和张晶英相识相爱的孙立人,下定决心要和龚夕涛离婚,但遭到父亲的严厉责备,龚夕涛也坚决不同意离婚,选择留在孙立人的家乡,终生陪伴。

孙立人无言以对,赌气离家出走,倔强的孙立人回到南京,不顾家中的反对与张晶英结婚,而龚夕涛一直生活在家乡,代夫侍亲守家。

1935年的时候,孙立人的父亲不幸离世了,孙立人得知消息后,赶忙放下手头的事,匆匆赶回家中奔丧,他的妻子张晶英也和他一同回到了孙家。

在那个相对传统保守的环境里,邻里间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较守旧,张晶英跟着孙立人一同出现,不知怎的就触动了邻里们心中那根敏感的“弦”,他们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

不过,龚夕涛并没有像那些邻里一样,她以一种宽容、大度的姿态,用姐妹之间的礼节来对待张晶英,这让张晶英的心里感到了一丝温暖。

在台湾初期,身着新一军军服的孙立人和妻子张晶英一同分享荣获勋章的喜悦,照片中夫妻俩笑的很开心,仔细看两人的手还是牵在一起的,这恩爱程度新煞旁人。

虽说他们夫妻俩平日里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幸福美满,可这看似圆满的生活里,却藏着一个怎么都填不满的遗憾——张晶英和孙立人结婚之后,一直没能怀上孩子。

孙立人从来都没因为这事儿责怪过张晶英半句,可张晶英自己心里却始终过不去这个坎儿,她总觉得自己身为妻子,没能给丈夫生下一儿半女,让孙家断了香火,这实在是对不住丈夫。

于是张晶英经劝说孙立人,再娶—位“如夫人”,给孙家延续香火,但孙立人却笑着说:“看你说的,有没有孩子,这有什么关系呢!”

这可不是孙立人随口敷衍的话,而是他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对张晶英的那份爱,就这么一直延续了一辈子。

1948年底,张晶英跟着孙立人来到台湾后,就一直住在台北南昌街的孙公馆里,从那以后,她一门心思地沉浸在佛法之中,仿佛要在佛法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平静。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晶英心里一直记挂着给孙立人找伴侣的事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留意和观察,她注意到了在孙立人家里当护士的张美英。

张美英年轻漂亮,而且对孙立人充满了仰慕之情,张晶英觉得这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开始游说张美英,在张晶英的耐心劝说下,张美英最终答应了张晶英的提议。

张美英也不负所望,嫁予孙立人后育有四子:孙安平、孙天平、孙中平及孙太平,子女名字皆蕴含美好寓意。

眼见孙家后继有人,张晶英心中大石落地,为了不影响孙立人与张美英的日常生活,她决定潜心向佛,将余生奉献给佛教事业。

在孙立人长达30多年的幽禁岁月里,正是这位张美英与他相濡以沫,而张晶英常年住在台北吃斋念佛,逢年过节才到台中和家人团聚。

张美英也十分敬重张晶英,看见她回来了,都让孩子喊她“妈妈”,自己则下厨煮饭做菜。

4个儿女也很孝顺,他们在自己的亲生母亲面前说闽南话,在张晶英面前都说国语,以讨“妈妈”的欢心。

张美英没有正式的名分,虽然为孙立人养育子女,却从不抛头露面,需要夫人出席的场合都是由张晶英出面。

在年过半百之后,孙立人终于过上了儿孙绕膝的生活,这样来看,孙立人的感情生活还是比较圆满的,可说起孙立人的军事生涯,就不得不让人感慨,他是”第二个张学良“了。

孙立人出生在安徽的一个望族,他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个好的学校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一点没说错。

这张照片是24岁的孙立人,这是他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拍的,瞧他这身打扮,特别时髦,就算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穿搭放到现在也一点儿都不落伍。

但因时间久远,工匠们也不敢擅自修,怕将戒托弄坏,最终这枚残缺的戒指就交给孙天平保管。

作为一名抗战名将,孙立人是在战败中成长起来的,1937年淞沪会战初露锋芒,虽战败却获提拔。

战后不甘沉寂,召集旧部重组新军,历经整编,于1941年成为新编第38师首任师长。

1942年远征缅甸,他指挥新38师在仁安羌大捷中解救英缅军,一战成名,随后,面对撤退困境,他果断选择转进印度,使部队得以保存并接受美式训练,装备焕然一新。

在缅北反攻中,孙立人率新38师屡战屡胜,从胡康河谷到孟拱河谷,一路高歌猛进,歼敌无数,战果辉煌,他因此升任新编第1军军长,并在八莫战役中再立战功。

这张照片是孙立人在缅甸的照片,他的头发都已经白了,但是仍然精神抖擞,仁安羌大捷是入缅作战以来首次以少胜多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也让中国远征军首次在国际上威名远扬。

作为同盟国的美国,派史迪威上将向孙立人颁发丰功勋章,史迪威对自己身边的人说道:“这家伙好得很,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孙立人”。

但是孙立人的命运也没有一帆风顺,1955年起,他因蒋介石的猜忌被软禁,这一关就是33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失去了自由,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孙立人才重获自由,恢复了名誉,然而,此时的他已经88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照片中的他已经垂垂老矣,满头白发。

在孙立人被软禁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他的夫人张晶英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想尽办法为他陈情,生活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一家人没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了困境。

好在蒋中正批了条子,给他们发放生活费,这才让一家人勉强有了维持生计的钱,可即便如此,一大家子的日子依旧过得紧紧巴巴,十分拮据。

而张美英呢,她性格温柔却又无比坚韧,她一直陪伴在孙立人将军身边,悉心照顾着他,在日常生活中,她勤俭持家,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除了要照顾孙立人将军,还要操心家里大人和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为了让家里的经济状况能稍微好一些,她跟着孙立人将军一起养鸡,还在院子里种花、种水果。

等这些农产品成熟了,她就亲自挑着去市场上贩卖,用卖得的钱来贴补家用,后来,孙立人将军终于重获自由。

此时的孙立人将军,已经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在张美英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护下,他得以安享晚年,度过了一段平静而温馨的时光。

到了台湾之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孙立人越发觉得自己年轻时行事太过冲动鲁莽,对留在大陆的龚夕涛更是愧疚不已。

当孙立人得知龚夕涛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他感慨地说:“我这辈子从来没做过亏心事,就是觉得亏欠了前妻龚夕涛。”

于是,他和张晶英、张美英商量后,决定把长子孙安平过继给龚夕涛,让她在九泉之下也能有个“儿子”承欢膝下。

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孙立人还在台北善导寺请法师连续三天为龚夕涛诵经念佛,超度她的亡灵,同时让孙安平祭拜龚夕涛。

恢复自由后的孙立人,已经88岁高龄了,身体也越来越差,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中的家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参考信源:

凤凰网——正室为孙立人找伴侣(图)2013-06-13

凤凰网——父母之命下孙立人的第一段婚姻(图)2013-06-13

中时新闻网——将军玫瑰的爱情故事 孙立人与张美英2016-03-04

0 阅读:2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