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身边究竟是小人多,还是君子多?
是溜须拍马之徒多,还是踏实干事之人多?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如果我们深入研读历史,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哪怕是极为英明的领导,身边也难免会有小人的身影;哪怕是昏庸至极的领导,身边同样会有君子,更不缺直言犯谏的正直良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把这个疑问搁置一旁,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提出的问题:领导身边到底是小人多还是君子多?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如果领导身边的人,选择做小人,而领导又认可这类小人,那么领导身边的小人自然会增多;反之,如果领导身边的人愿意做君子,而且领导也认可他们,那么领导身边的君子就会占据多数。
所以说,领导身边小人多还是君子多,关键不在于小人和君子本身,而在于领导自身是不是一个明白人,当然,是个明白人也没用,大多数领导都无法逃脱小人的天罗地网。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恰好论证了这一观点。
战国时期,齐国的救国英雄田单,有一次在冬天看到一位老人过河。
老人上岸后冻得瑟瑟发抖,田单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给老人披上,还对老人关怀备至。
然而,让田单万万没想到的是,不远处有一个人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这个人正是齐襄王。
齐襄王看到田单如此收买人心,心里很不痛快,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田单这般收买人心,未来齐国恐怕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话一出口,他立刻意识到不妥,赶忙环顾四周,发现有个穿珠子的人,也就是贯珠人。
齐襄王便问贯珠人:“你说说,我刚才这话有没有道理?”
这个贯珠人,很显然是个正人君子,并没有顺着齐襄王的心意诋毁田单,而是诚恳地对齐襄王说:“大王,您应当公开表扬田单,将他树立为齐国大臣的楷模。如此一来,大臣们都会以田单为榜样,效仿他的善举,齐国便会涌现出更多像田单这样的贤臣。这样不仅能稳固您的王位,还能提升您的声望。百姓们会明白,正是因为您赏识、鼓励田单,才会有众多贤臣为百姓服务,善待百姓。所以,您要保护、欣赏并鼓励田单的善行,这将极大地扩大您的影响力。”
齐襄王听后恍然大悟,不禁赞叹贯珠人想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他依计行事,百姓们果然议论纷纷,都道是大王教导有方,才让田单如此爱护百姓。就这样,齐襄王巧妙地分化了田单的影响力。
贯珠人无疑是一位君子,但是,领导身边并非只有君子,还有小人。
齐襄王身边有九个宠臣,眼见田单影响力日益增大,在朝堂上大权在握,他们与田单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利益和权力的冲突。
于是,这九个宠臣便想将田单除掉,他们在齐襄王面前诋毁田单:“田单可是齐国的救国大英雄,声望极高,随时都可能取代您,您可得小心啊!”
起初,齐襄王并未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但说的人多了,次数也频繁了,而且这些人都是他身边信任的人,他的内心开始动摇,寻思着要不要试探一下田单。
随后,齐襄王开始试探田单。
齐襄王召见田单的时候,他故意摆架子,还派使者像呼唤仆人一样,把田单召进宫中,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威风。
田单诚惶诚恐,赶忙向齐襄王认错。
要知道,齐襄王能登上王位,全仰仗田单的扶持,若没有田单,他早就成了亡国奴。
齐襄王之所以会有如此荒唐的行为,都是因为身边的九个宠臣。
这九个宠臣为了自身利益,与田单争夺对齐襄王的影响力,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
由此可见,领导身边如果小人多,便容易做出小人之举,再精明的领导也会成为昏君;领导身边如果君子云集,领导行事自然也会有君子之风,再平庸的人做领导也会成为贤君、明君。
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如果乌烟瘴气,不是企业制度不行,不是企业理念不行,而是最高层的领导和身边的人,都是人面兽心之辈,贪图名利之徒。
齐襄王对田单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之后,有个叫貂勃的大臣从楚国出使归来,看到齐襄王如此对待田单,赶忙纠正他的行为,直言这是“亡国之举”,无论是对齐国危害极大,对齐襄王个人也没有好处。
田单对国家有大恩,对齐襄王本人也有大恩,齐襄王如此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怎能坐稳齐王之位呢?
齐襄王听后,顿时恍然大悟。
在貂勃的建议下,齐襄王杀掉了那九个宠臣,驱逐了他们的家族,还封给田单万户人家的食邑,算是作为对田单的补偿。
那么,领导身边究竟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呢?
领导往往并不是特别有主见,谁能对他产生影响,谁常跟他接触,谁就能获得他的信任,进而影响他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一句话:领导很容易被蒙蔽,领导也很容易被同化。说白了,领导再贤明,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是人就有人的贪嗔痴!人,是最靠不住的!
你再想一想,为什么有人会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
因为你与领导之间有距离,你对领导的影响力变弱了,导致别人利用便利,针对你、排挤你,所以,学会与领导走近一些,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多《资治通鉴》的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您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读史通谋略,有位又有为。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谋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