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易守难攻,为什么六国伐秦,还要死磕函谷关?

佳霖谈历史 2024-10-05 21:58:43

历史上的函谷关不止一座。

最早的秦函谷关,始建于西周,后来秦国在旧址基础上重建。

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西汉之前,秦函谷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兵家必争之地。

咱们今天游览函谷关景区,可能会觉得古人言过其实。

若论险峻,就函谷关那个地势,在国内根本排不上号,凭什么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

函谷关历史文化景区(河南三门峡市)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讲。

首先,今天看到的函谷关附近的自然环境,与当初大不相同。

先秦时代,函谷关的南北两翼分别为秦岭和黄河,东边是弘农河,西边则是稠桑塬。

所谓的“塬”,就是指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周围陡峭,顶上比较平坦。

而稠桑塬,顾名思义,就是塬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桑树。

根据测量,稠桑塬南北距离达20多公里,东西最窄处也有4公里。塬上距离地面的高度平均在170米左右。

以先秦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直接穿越稠桑塬,等于九死一生。

想绕过去也不可能,因为稠桑塬北面的塬壁紧贴黄河,塬体向南深入秦岭,更难走。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稠桑塬靠北的位置,有一条长达7公里的自然山体裂缝。

这条裂缝平均深约30米,底部宽约2米。

经过修整,可供车马通过。

昔日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就曾路过这条通道。

而函谷关和它东边的崤山,就是“崤函古道”名字的来源。

结合地形可以看出:关东六国联军必须先渡过弘农河,然后才能叩关。即使打进了函谷关,还要经过十余里的峡谷,行军风险极大。说秦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非夸张。

当然仅凭这些,秦函谷关也不算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此路不通彼路通,大不了,绕开整条崤函古道嘛!

那可以绕开吗?可以。

战国初期,吴起率魏武卒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并第一时间在河西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迎战的秦军,站稳脚跟。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南下争夺皇位,亦是在龙门渡过黄河,进入关中。

类似案例历史上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从山西入关中,乃背水一战,必须兵力雄厚,速战速决,否则背水战败,就会不可收拾。

所以,只有当河东政权的实力明显大于关中政权时,才会选择这个方向。

如果实力倒转了,那么从山西入关中,不仅会有很大风险,还会被反推。

前面提到的吴起大破秦军,就是建立在魏文侯推行变法,国力远超秦国的基础之上。

但随着秦国也开始变法,国力反超魏国,秦军不仅夺回了河西,还在河东建立防线。

除了从山西入关中外,由云中(今属内蒙古)南下;沿武关道西出;走蜀道翻越秦岭,也可以攻打秦国。

南下这条线路,最早由赵武灵王提出。

后来匈奴入侵汉朝,清军灭大顺,就曾走过这条道。

不过,赵武灵王能想到,秦国人也能想到。

秦昭襄王在位时,命人在上郡、北地郡修筑长城,断了赵国奇袭关中的可能。

并且从云中南下,对后勤的压力也极大。

兵法云:“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意思就是说,如果派十万人千里征战,就得征调七十万人服徭役。接下来一段时间,这七十万人就不能从事农业生产了。

兵法又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意思就是说,假设一个民夫运200斤粮食,他自己来回就得消耗190斤。只有10斤粮食能运到前线。

常有人问,为啥古代一打仗就缺粮,难道古人平时不吃饭的吗?

这就是原因。

平时消耗和战时消耗,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那有没有省钱、省力的方式呢?

有两种,一是就粮于敌,就地抢敌国的粮食。

但就粮于敌不可控,毕竟敌人可以坚壁清野。

二是走水运。

相比于陆运,水运要靠谱得多。

《姑苏繁华图》

一来,水运的运输能力大,一艘船的运力顶得上100辆牛车。

二来,水运成本低,船不用消耗粮草。且所需船夫的数量要大大少于民夫。

第三,铁路和高速公路出现前,水运的用时最短,效率最高。

也正因为水运有这些优势,历史上的很多战争都是沿着江河进行。

但很遗憾,流经陕北的北洛河下游,九曲十八弯,河谷地形极其险峻,难以利用。

加之驻守上郡一带的秦国将领又是司马错、白起这类狠人。

这架势,即使赵武灵王没被他那儿子坑死,也怕是难以掀起风浪。

再说武关这条线路。

当年张仪戏楚一事中的商於之地,就是在武关附近。

秦楚鄢郢之战后,楚军在武关外的威胁基本被清除。

而武关路线,道路狭窄,不利于大军行进。关东诸国想从武关方向攻秦,成功的可行性非常低。

当然,后来刘邦成功了。

但刘邦的成功也有前提,那就是项羽歼灭了秦军主力。

换言之,武关道很难走,如果一定要经此地攻秦,也得先派兵在函谷关正面牵制秦军主力。否则就是瞎子打蚊子——白费力气。

至于走蜀道,以汉中为跳板,北伐关中,就更难了。

且不说秦国先一步控制了巴蜀和汉中。

即便秦国没能掌握巴蜀和汉中,六国联军想要翻越秦岭,也是难如登天。

再者,绕路必然会增加行军时间。

这样一来,秦国就有充分时间摸清六国联军的动向,从容加强防守,甚至是征调大军,兵出函谷关,或断绝六国联军的粮道,或直接攻击六国。

可以想象一下,小偷想要入室盗窃,发现大门太硬,就去砸墙。这时候,主人荷枪实弹从大门出来,从背后给小偷来一梭子。那画面简直......

综上所述,关东六国死磕秦函谷关,并非一根筋,不知道函谷关易守难攻,而是相对来说,这地方距离关中最近,通关难度最低。

这也是秦函谷关为什么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

既然函谷关最好打,那历史上有没有攻破此关的案例呢?

有案例。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召集齐、韩、魏三国合纵攻秦。联军与秦军对峙于函谷关。

双方对峙一年多后,魏军战败,秦昭襄王亲率大军冲出函谷关,追击魏军。

趁此机会,埋伏在附近的齐、韩两军攻打函谷关。

由于守关的秦军太少,函谷关被攻破了。

得知函谷关丢失,秦民大恐,秦昭襄王和秦太后芈八子甚至动了迁都的想法。

但事后来看,昭襄王和芈太后显然多虑了。

关东六国根本没有灭亡秦国的雄心。

用苏洵的话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当年关东六国搞合纵,只是想抢过函谷关,让函谷关成为六国的大门,把秦军关在门外,然后任凶横的秦军在门外怎么骂,他们都闭门不出。

至于歼灭秦军,攻破秦都,六国联军不敢想,也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此时秦国家底雄厚,且凝聚力极强。

秦廷既可从后方调遣兵力增援咸阳,亦有能力在渭河、泾河、黄河一线构筑防线。压根不存在函谷关一破,关中就守不住的情况。

秦末农民起义初期,起义军大将周文也曾带兵攻破函谷关,一路杀至骊山,但因秦廷在关中仍有相当的武装力量。义军很快又被迫退出关中。

不过,秦国家底再厚,它该亡国还是得亡国。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原驻扎在九原一带的王离军团。

这时候,另一支秦军主力、章邯统领的骊山军团仍然控制着函谷关。

但秦廷内部主昏臣佞,章邯备受排挤,最终做了“带路党”。

而早年被秦始皇派到岭南的赵佗部,此时也联络不上。

如此一来,秦廷掌握的武装力量,就只剩下了关中的卫戍部队。

偏偏又在此时,咸阳还发生火拼。

先是赵高杀了秦二世,接着秦王子婴又杀了赵高,搞得人心惶惶。

当刘邦攻取武关后,秦朝彻底没得玩了。

吴起曾说过:“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这显然不是一句空话。人心一旦散了,纵使有险关在手,也不过是纸糊的罢了。

0 阅读:15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