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出台消费贷新政,能否有效提振消费?

樊稠我见 2025-03-26 02:41:47

近期,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可控风险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以提振消费。这些政策包括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等措施,旨在通过金融支持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消费贷新政内容

提高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将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甚至可以达到50万元;贷款期限也从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这些措施可以满足大额消费需求,减轻消费者的还款压力。

降低利率:多家银行纷纷下调个人消费贷利率,部分中小银行甚至给出了最低2.5%的优惠利率,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优化贷款条件:对于信用良好的客户,银行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还款方式和更高的贷款额度,以应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

出台以上政策的出台的目的,是解决目前消费市场疲软的问题,提升居民消费活跃度。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实施细节

针对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场景定制金融产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专业化能力,确保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事实证明,不打通楼市股市这两大堵点,不可能从根本上启动内需,也无法实现中国经济内循环。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出三十条具体措施,涵盖城乡居民增收、服务消费提质惠民、消费环境改善等。这一方案也被称为“提振消费30条”。

《方案》首次在促消费文件中强调稳股市、稳楼市,并提出相应举措,努力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实际上,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目前楼市股市已成为当前经济内循环最大堵点,并设法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稳住楼市股市”就已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而在两会期间的国是讨论中,亦有不少代表委员将稳股市楼市与促消费挂钩。

提高消费贷额度,虽然对于促进消费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对于提振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有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百姓没钱消费

尽管国家加大了货币供应量,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消费能力受限。2024年1-11月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仅为3.5%,低于GDP增速。

二、消费降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显著变化

疫情后,消费者更加重视性价比,倾向于降级消费和储蓄,而非大额消费。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大额消费动能不足。

三、居民负债率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居民的负债率预计在57.7%至76.9%之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研究机构的数据,2025年中国负债人口预计达到3亿至4亿人,占成年人口比例约为60%。若以家庭为单位,假设每个家庭至少有一名负债成员,且全国家庭总数约为5.2亿户,则负债家庭占比可能在57.7%-76.9%之间。

负债类型与家庭负债结构

住房贷款是家庭负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占个人负债总额的50%以上,尤其在房价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家庭负债率显著高于中西部。消费贷款(如信用卡、网贷等)在年轻人中占比上升,进一步推高了家庭负债率。

不同年龄段的负债情况

年轻人(18-35岁)是负债主力,占负债人口的40%以上,他们的消费观念更倾向于借贷消费,导致家庭负债风险增加1。具体来说,25-34岁的青年群体负债最多,主要是房贷、消费贷和车贷。

不同地区的负债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的户均负债远高于欠发达地区,部分区域的负债家庭比例可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家庭债务,尤其是房贷,占据了家庭大量资金,导致可用于其他消费的资金有限。房贷压力使得居民难以承担更多的消费贷款。

四、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已成为遏制消费增长的瓶颈

目前,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导致消费群体潜力不足,则进一步限制了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

1、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市场规模逐渐缩减,这降低了人均产出,可能引发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的竞争力1。此外,老龄化还导致高龄人口劳动供给时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态势。

2、低生育率减少了新增消费群体,进一步限制了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年轻人口的减少意味着未来消费群体的缩小,这将直接影响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活力2。尽管政府推出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生育意愿仍未明显回升,年轻夫妇的理想子女数量创历史新低。

五、由于人们对于未来缺乏信心,所以不敢消费

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人们看不到自己未来收入增长的希望,对于未来缺乏信心,导致消费底气不足,为防范于未然,只能将钱存入银行,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在此情况下,居民对贷款市场的信心缺失,必然导致贷款群体对贷款的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了消费贷款的发放和使用。

六、政策红利可能带来的风险

虽然提高消费贷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可以激活一部分需求,有望提振消费,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延长贷款期限和降低利率可能会吸引更多高风险客户,导致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增加不良贷款风险,致使不良贷款率上升。

同时,贷款资金可能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等投机领域,干扰宏观调控效果。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以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

事实上,目前拉动消费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打通楼市股市这两大堵点。然而,现在看来,短期内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总之,央行出台的消费新政效果如何?仍有待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观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

0 阅读:0
樊稠我见

樊稠我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