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数额连创新高,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存款达到17.8万亿元,2023年紧随其后,新增存款也达到了16.6万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更是超过了9万亿元,这一数字突破了几十年的历史记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总储蓄率约44.3%,2024年,全国居民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4.26万亿元,总额直接飙到151万亿元。人均存款达到10.7万元左右,成功跨过10万元这一重要门槛,再创历史新高。
央行2025年第一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披露,截至3月末,全国居民存款总额已达到226万亿元,刷新历史记录。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反映出居民储蓄意愿的持续增强以及对经济不确定性的预防心理。
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同比实际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7元,同比实际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同比实际增长6.5%。
经过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民众储蓄的激增并非源于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而是预防性储蓄持续攀升的结果。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预期的强化,叠加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现金为王”成为居民部门的普遍选择。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四万元大关,达到 41314 元,比上年增长 5.3%,中位数是 34707 元,增长 5.1%(其中城镇居民 49302 元、农村居民 19605 元)。

从以上这组数据就能看出来,人均存款虽高,可并不代表大家都更有钱了。因为平均数容易被高收入群体影响,正如网友调侃,自己的收入“被平均了”。实际上,那些低收入群体的真实状况,很容易被平均数掩盖。
居民存款的持续增长源自多方面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民众对未来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同时,疫情后的消费恢复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水平,居民消费信心仍需进一步提振。
对于处于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来说,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目前居民储蓄行为的激增却转变为影响消费的障碍,并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即消费信心指数长期低于临界值,导致企业营收下滑——企业经营压力传导至就业市场,进一步削弱居民收入预期——收入预期的转弱又反过来强化储蓄意愿。据相关报道,某大型商业银行的调研显示,其高端客户群体中,将“资产保值”作为首要理财目标的占比已达68%。
与居民存款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负债率的快速增加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负债总额已超过200万亿元,平均每个人负债十几万元。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居民债务负担的加重,也揭示了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笔者认为,近年来,居民存款激增并非说明中国老百姓爱存钱,而是因为缺乏投资渠道,而且他们从现有投资理财方式中根本就赚不到钱。众所周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所以银行所能提供的理财产品极其有限。

目前民众的主要投资理财渠道只有楼市与股市,而楼市泡沫破灭后,遗留的庞大的7.53亿平方米库存商品房,恐怕需要今后若干年方能消化,房子在中国已经彻底失去了投资属性。
近日,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镇住房总量达到36.7亿平方米,按平均90平方米/套计算,约合4.08亿套。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家庭总数约为3.56亿户,城镇住房空置率约为12.8%。这一数据首次以官方权威形式确认了我国城镇住房供需的基本面。
房屋空置情况的调查结果更是引人深思,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约有5200万套住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其中约60%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闲置住房中,约有37%的产权人拥有3套及以上住房,显示出明显的投资投机特征。
由此可见,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楼市这条投资的渠道已被堵死,而股市的情况可谓是一言难尽。尽管中国已经有了35年的发展历史,且有着全球数量最多的证券投资者(金融消费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的股民数量约为2.2亿人,基民数量约为7.59亿人。但真正能够从股市中获利的投资者占比还不到10%。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股票市场,股指竟然十几年趴在3000左右徘徊不前,且常年处于萎靡不振、跌跌不休的下降通道之中,令国内外投资者对其彻底失去了信心。

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股市建立之初的定位错误以及顶层设计失误,一直未能得以纠正。加之影响股市发展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股市,现在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按照管理层解释,中国股市成立时间短,目前仍不成熟。然而,在广大投资者看来,这一解读显然并不具有说服力。A股长达35年的发展历史,不要去与发达国家股市比较,就与周边的印度、甚至比A股成立还晚越南的股市相比,都令中国股市无地自容。
如今的A股,就如同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侏儒,已沦为全球股市中的另类,被投资者蔑称为“奇葩”。
大量居民存款沉淀在银行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和投资减少
当大量居民选择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消费或投资,将会导致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减少,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可能会减少投资和扩张计划,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存款的增加会导致消费减少,进而削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过多的资金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会使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投资活动变得萎靡不振,导致整个社会的投资活力不足,经济复苏的进程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缓慢。

2、经济结构失衡
存款过多会导致资金无法有效利用,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大量的存款积累在银行,而消费和投资不足,会使得经济活动缺乏动力,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3、银行经营压力倍增
虽然银行愿意吸收大量存款,但过多的存款也会给银行带来管理上的压力。银行需要支付存款利息,同时还需要应对可能的贷款违约风险,这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大量居民存款汇集至银行,导致信贷投放的压力增大,增加银行的利息支出,使得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此外,过多的存款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也会让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压力。
4、引发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存款过多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加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购买力下降,存款的实际价值减少。此外,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导致存款的实际价值降低。

5、居民存款激增导致投资渠道进一步收窄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和投资市场的波动,居民的投资渠道变得更加有限。很多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或风险增加,使得居民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来保值增值
事实上,居民存款持续增长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民众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长缺乏信心,为防范于未然,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所以要进行预防性储蓄。
二是目前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住房、医疗和教育这三座大山,导致大多数家庭生活压力巨大,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得众多房奴苦不堪言,许多所谓的中产阶层也因此而返贫。在此情况下,人们只能选择捂好自己的钱袋子,不敢盲目消费和投资。
由此可见,要解决居民存款持续增加的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的去对症下药。1、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下决心彻底解决股市这个老大难问题,让中国股市真正成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正常的股票交易市场。3、深化金融改革,拓展新的投资理财渠道。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