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樊稠我见 2025-03-24 02:50:45

中国房地产自去年开始,已进入一个有价无市的时代,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备受关注。对此,AI的解答如下:

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质量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发展,强调效益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不再一味追求规模,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强调效益的提升和高质量的发展。

2、回归核心城市:未来,中国房企将更加聚焦核心城市,特别是重点一二线城市。2024年,重点一二线城市在百强房企销售贡献中占比继续提升,一线城市市场销售表现较好,销售额占比上升3.6个百分点至31.2%。

3、产品升级:房企将更加注重产品品质,从解决“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住房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4、多元化发展:百强房企大多采用“轻重并举”战略,即在传统重资产的开发业务之外,通过代建、资产管理、物业服务等轻资产模式优化收入结构,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例如,保利发展形成了以不动产投资开发为主,综合服务与不动产金融为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5、政策支持:政府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2024年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房地产“止跌回稳”目标,随后一揽子新政加快落地,带动四季度房企销售业绩有所修复。这些政策支持将有助于稳定市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大家觉得AI给出的以上答案是否靠谱?

从今年已公开的政策信息来看,对于楼市,管理层给出的解决方案,即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从商品房为主到保障房的转型;推行市场与保障双轨制。

为了化解楼市困境,目前管理层正在采取以下措施来消化楼市库存,但效果仍难以保证

一、实施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促使楼市回暖

通过降息、增贷、减税等政策,释放更多购房需求,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继续打好保交房的攻坚战,切实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加大白名单贷款的投放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全部纳入白名单项目,确保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获得融资支持,保障项目交付。

二、加大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力度

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稳妥推进货币化安置,让城中村居民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实现早入住、早安居。危旧房改造通过拆除后新建、原址重建、改扩建、抗震加固等方式加快推进,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住环境。

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消化存量的商品房。改造方式包括拆除后重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

三、地方政府下场收购存量商品房

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安排4.4万亿元,用于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支持地方政府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行使自主权。收购的商品房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人才房、青年公寓和职工宿舍等,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

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安排4.4万亿元,用于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收购的商品房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人才房、青年公寓和职工宿舍等。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

四、完善楼市各项基本性制度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住房的需要,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

解除或优化住房限购政策,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这一措施旨在为尚在执行限购政策的城市解除或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笔者认为,以上给出的消化库存方案,看起来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原因在于:

1、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房,面临资金、价差等问题,如果房价进一步下跌,地方政府很可能面临亏损。

2、即使地方政府能够收购部分商品房,可以用作保障房的商品房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全国存量商品房数量已经超过6亿套。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未出售商品房面积为7.46亿平方米。然而,虽然库存商品房呈现为天量,但实际上能够用作商品房的数量却十分有限。

3、收购商品房、城中村改造和住房以旧换新等所有措施加在一起,也难以消化天量库存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租房群体数量为2.2亿人,其中约有1.2亿人名下没有住房。在此情况下,即使全部收储房屋用于保障房和出租,仍难以消化6亿套库存。

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今年两会首次提及“好房子”概念,实际上“好房子”才是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理念。虽然第四代住房的普及,目前来看还遥遥无期,但毋庸置疑,它必将是新一代住房的标准。

第四代住房被称为庭院房、立体园林生态住房或城市森林花园建筑,其特点包括:

1、空中庭院: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私人的空中花园,可以种花、种菜、养宠物。、

2、绿色生态:建筑外墙覆盖绿植,形成垂直森林,美化环境同时净化空气。

3、智能科技:配备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4、公共空间:每层设有共享庭院和开放式街巷,促进邻里交流。

5、交通系统:采用智能载车系统,实现人车分流,方便停车和出行。

6、雨水循环利用:通过循环雨水自动灌溉植物,节约水资源。

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美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第四代住房,许多中产阶层早已住上了别墅。可是就目前中国情况来看,百姓连第三代住房都买不起,普及第四代住房,至少也是2、30年以后的事了。

不过,第三代住房向第四代住房的普及推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有一个过渡阶段。再过几年,中国必然会逐步进入这一过渡期。未来一二线城市的市中心的核心地段,将不再是稀缺资源,而城市周边的联排别墅和独栋别墅,将成为人人向往和争抢的香饽饽。

许多人认为这一切还都可望不可即,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随着未来中国人口的逐年减少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在郊区,在市区上班,将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中国未来的城市中心将成为工薪阶层和打工一族的居住地,而中产阶层和白领则会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噪音、空气污染,移居到田园风光、恬静宜居的城市郊区,而一流的大学和医院也会随之迁移,在城市郊区形成新的中心。这一点与美国一样。在城市发展上,我们仍将会步美国之后尘。

目前中国城镇化已接近尾声,待计划中的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城市,第四代住房的建设也将随之提上议事日程。此时中国将会开启一轮第四代住房建设的热潮,大批城市居民将会选择移居到城市郊区居住。

回到现实中,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的难题是,下一步居民住房要逐步向“好房子”和第四代住房过渡,可是过去20多年疯狂开发的6亿套第三代住房如何处理?着已成为管理层面临的一道难题。

房地产的天量库存不仅抑制了消费,成为经济内循环堵点,还将影响城镇化和住房更新换代的进程。况且时间拖得越久,新房变成了旧房,待“好房子”出现后,这些库存房将会变得更不值钱。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几年前一些聪明的二套房主,早早就卖掉了手里的房子,他们是幸运的。虽然当时是平价或亏本卖房,但现在再对比那些舍不得出手,仍打算卖个高价的房主,如今房子挂牌半年甚至1年都卖不出去,要想出手,别无他法,只能大幅降价血亏,当价格降到有人愿意买时,方有成交的可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

0 阅读:0
樊稠我见

樊稠我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