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会议提出,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已是2023年以来,国常会第三次对资本市场发展作出明确要求。
早在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会议上明确要求“稳住楼市股市”,这是中央首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出这一要求。
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作为居民财富蓄水池,对于稳定预期、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希望通过稳定楼市和股市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楼市在前、股市在后”的顺序,此次国常会将“稳股市”置于“稳楼市”之前,释放出资本市场战略地位提升的政策信号。业内人士表示,“持续”一词更是彰显了政策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旨在解决根源性问题,维护股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一个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有望在经济全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笔者认为,从大政方针上来看,稳股市、稳楼市的提法自然没有错。在当前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内需极度疲软的背景下,政府需要保持股市、股市的稳定,防止市场出现动荡不安、震荡下行和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政策导向不仅要“维稳”,还应在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股市和楼市摆脱困境,从而打通阻碍中国经济内循环的两大堵点。
如果只把注意力都放在“稳”字上,过度注重于强调“稳楼市、稳股市“,不去积极创新,为股市楼市开拓新的发展道路。那么,这种保守的做法,只会抑制股市和楼市的创新发展需求,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这也是为何近年来股市楼市不仅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反而变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内循环两大堵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资本市场、股市和楼市的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大胆试错、怎么可能找到破解股市楼市难题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就拿股市来说,A股成立至今已有35年历史,回顾历史,35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
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GDP从不到4000亿美元增长到接近20万美元(1990年,中国在全球GDP的占比仅为1.6%,人均GDP不足350美元),经济总量翻了几十倍,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反观35年来中国股市的发展,两相对比,可谓差距巨大。尽管35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但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表现并未实现同步。上证综指从1990年的100点涨至2025年的3000多点,涨幅仅为30倍。
而且十几年来,大盘一直徘徊于3000左右,长期处于萎靡不振、跌跌不休的下跌通道之中,其间还曾多次爆发股灾,导致管理层疲于应对,不得不为此进行了N次3000点保卫战。不仅如此,A股市场中长期存在着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违规减持、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各种暴雷事件频发,被外资誉为欺诈市场。
为何中国经济增长与股市发展差距巨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功能定位不同
中国的股市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而非像美国市场那样注重市场供求平衡和公司治理。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股市更侧重于融资功能,而忽视了投资回报,造成了整个市场生态的失衡。
2、市场机制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中国股市发展至今,尚未完全从”政策市“转变为”市场市“,从”融资市“转变为”投资市“,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转融通、量化交易等工具被滥用,加剧了市场波动。此外,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上市公司结构错配
尽管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达42%,但A股市值结构仍以传统行业主导,金融、能源、地产等行业占比过高,而新兴行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值较低,这限制了股市的整体表现。
4、新股定价机制不合理
中国新股定价规则相对扭曲,首日涨幅过高,导致后期股价下跌。相比之下,美国市场的供给机制更为理性,首日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形成了动态平衡。
5、上市公司良莠不齐,质量堪忧
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上市公司利润率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利润率持续萎缩。这种“增产不增利”的现象反映了中国经济生态的问题,影响了股市的整体表现。

由于A股成立至今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始终未能建立健全,尤其是严格的退市制度和股民赔偿制度根本没有落到实处。然而,在此情况下,证监会却急功近利地推出了全面注册制。
这就给了利益集团以可乘之机,于是乎,短短几年时间,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就从2600多家飙升至5300多家。毋庸置疑,其中大多数都是凭借财务造假趁机浑水摸鱼上市的垃圾股。注册制俨然成为垃圾股上市圈钱的一条捷径,几乎每年都有7、800企业排队等待上市,这也是全球股市中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自去年发生股灾以来,虽然管理层进一步加强了对股市的重视,表示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三公原则,并推出了一系列整革措施,但这些举措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未触及到股市的核心问题。
事实上,如果不去解决影响股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仅靠隔三岔五陆续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来稳定股市,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中国股市35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想想看,如果以上做法行得通,中国股市就不会是如今这副令人难堪的局面了。

楼市的状况与股市大同小异,众所周知,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最基本定律之一,它决定着市场走向和价值趋势。正因为如此,人为干预只能在短时间产生一定作用,长期来看,价值规律仍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稳“与”变“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概念,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确保各项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变化则是发展的目标和动力,改革创新能够帮助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的挑战,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政策过于偏”稳“,必然会从某种程度上抑制股市楼市的治理和改革创新,维持现状则成了管理者当下最好的选项。实际上,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这是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稳“只是暂时的,唯有顺应时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