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回家过年,全国早餐店都要关门了?
临近春节,北京的早餐店因为冬季“云雾缭绕”上了热搜,有网友留言,在北京人的早餐店,吃出了人间仙境感。但下面点评最多的竟是“那是安徽人开的”。
还有一北京网友发文吐槽,临近春节,安徽人回家过年,导致附近的早餐店纷纷关门歇业,自己想吃上可口的早餐都十分费劲,心和胃大受冲击。
不仅是北京,还有上海南京广州许多大城市,一临近春节,附近早餐店纷纷歇业。
深究才发现,安徽人的早餐店统治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地处不南不北,经济不算发达,餐饮文化不太出名的安徽,在中国并没有太大存在感。
但在餐饮业,安徽人却在闷声发大财。
在“北京美食必吃榜”的“四季民福”,烤鸭皮脆肉嫩,口碑极佳;凭小龙虾出名的“胡大饭馆;北京单城开出近50+直营店的“管氏翅吧”,背后的老板都是安徽人。
还有北京消费者爱到不行的南城香,蒸小皖、同庆楼等也都是安徽特产。
把目光从北京移开,放眼全国各地,安徽的餐饮业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先说“老乡鸡”,源自安徽省合肥市一个连锁品牌;还有“小菜园”,借着新徽菜的概念俘获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另外就是早餐界有着洋名字的芭比馒头。
原来中国人的一日三餐已经被安徽人安排得妥妥的。
准确来讲早餐生意,才更能体现安徽人在餐饮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最有名的早餐煎饼果子,它可是天津美食的招牌。“南楼煎饼”每天天还没亮,天津人都跑到店门口排长队,看着将现磨的绿豆面糊摊在铁板上,再打入鸡蛋放上各种配料,吃着香酥可口,回味无穷。
南京人最爱的鸭血粉丝汤,作为南京人心中的挚爱,恨不得一天三顿都在吃。还有河南的壮馍。
这些各地颇有名气的早餐,最初竟来自安徽。
南方早餐店出镜率最高的馄饨,最初发明地是安庆。
至于全国人民都爱的包子,虽说最初的发明不是安徽人,但却是安徽人最拿手的。
无论是上海赫赫有名的糖包;还是杭州最出名的小笼包;甚至就连广东的叉烧包都是安徽制造。
只是安徽人做包子,很少体现本地特色,而是入乡随俗,积极融入当地口味。
“中国包子第一股”芭比馒头,最初名字是“刘师傅大包”。
创始人刘会平最初创业并不顺利,开业没多久店就倒闭了。但他不甘心,总结先前失败经验,跑到城隍庙尝遍了上海的特色小吃,又四处观察包子铺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要想在上
要站稳脚跟,要因地制宜并且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不光是芭比馒头,其他安徽人做包子,也是积极融入当地特色,主打一个口味适应性强。
店开在杭州就是杭州小笼包,开在广州就是叉烧包,开在河南,除了换成酱肉口味,还要外加一碗胡辣汤。
这就是安徽早餐的特点,表面上是当地产品,实际细一打听,都是积极研究当地特色,融入当地口味的安徽老板在操持。
深藏功与名的另一面,是专业和用心。
安徽人能在餐饮业站稳脚跟,其实也是被逼无奈。
做过饮食行业的都知道,餐饮行业是个苦差事。特别是早餐,完全赚的是辛苦钱。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曾说,每天12点钟睡觉,凌晨两三点便要起床,那时候最想干的就是睡觉。
然而对于人均资源匮乏的安徽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谋生。背井离乡,目的就是改善家里的光景,吃点苦算啥。因而徽商自古就有吃苦耐劳“徽骆驼”的称呼。
但是能把毛利极少的包子馒头做到极致,做出点名堂,仅靠吃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里就不得不提这个神秘乡镇一一江镇镇。
安徽省安庆市江镇镇,这个江南小镇,人囗不足4万人,在外面从事面点行业的就有2万人之多。
江镇人曾自豪的说,你早晨起来吃的那个小小的包子,说不定就是俺们江镇人做的。因而江镇在外号称“中国面点之乡。”
央视曾报道,江镇人不是自己在做包子,就是有亲戚朋友在做包子。
号称馒头界的麦当劳,上海滩包子王的芭比馒头、独秀、天添、馒乡人等面点品牌,都是安徽人创立的。
还有街头巷尾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店,有可能也矗立着江镇人的身影。
其实江镇是以种植水稻为主,那为什么老乡们又如此钟爱面点呢?原来江镇有先天的地理优势,江镇镇自古以来是一个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异乡人,把面点带到了这里,也把各地口味展示给江镇人。
上世纪70年代,江镇老乡走出自己家乡,寻求更好的发展。起初是迷茫与无奈的。大的投资需要资金,但江镇人缺的就是资金。
发現包子的优势,纯属偶然。包子虽小,却是全国人民都吃的。在中国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男女老少,不分人群,不分区域,都喜欢吃包子。
包子赛道具备万店基因,只是说每个地方的口味不一样,所以说包子的市场是很大的。况且包子行业投资小,无非是房租,原材料,开始创业还是容易些。
那时候有些江镇人已经在外面卖包子,比如芭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最初就是跟着姐姐,姐夫学做包子的。当刘会平靠着“刘师傅大包”赚到每年30万时,羡慕坏了了当地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靠着老乡帮老乡,异乡似家乡的同乡情结,江镇人大举进军包子行业,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所以就有句顺口溜,上到99,下到刚会走,江镇做馒头,人人有一手。如今,江镇人大概有两万人在外面从事面点行业,这两万人创造了每年40亿的经济效益。
真是英雄不问出处,包子就是出路。
近几年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像北京消费者爱的不行的“南城香”,已经放出要降价的宣言,并来了三元自助餐,豆浆免费,还说要把价格降到N年前,在如今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江镇人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呢?
实惠,对于所有人,不管你有钱没钱,是一个普世的需求。别看小小的包子,却让安徽人做成了产业链。
走近江镇赵山村,就看到面积4万5千米的标准化塑料大棚,这是面点馅料的种植大棚,里面有上海青、小青菜、萝卜、雪里红等等。一年四季供应不断,保证了包子馅料的新鲜度。
并且在江镇还有40多家蒸笼制造厂。最初的蒸笼制造者都是手艺人,编竹筐的背篓的。
随着包子产业发展迅速,于是成立小作坊生产蒸笼。2000年又搬入大厂,批量生产,如今已形成规模。
虽说现在大部分工序还全部靠手工,但是蒸笼的产量却是不容小觑,2024年在全国卖了4百多万个蒸笼。蒸笼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的品牌公司以及一些加盟的用户。
成熟的产业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处于不显山不显水的江镇,上有名震江湖的“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中有不少的品牌产品,最后有散落在街头巷道的实惠小店。
小小的包子,创造了小微企业的奇迹。不怕吃苦,敢想敢干,因地制宜稳中求新是安徽包子求胜的秘诀。
END
参考资料:
艾问人物 “包子第一股”上海滩一代传奇刘会平
央视网 三农長短说
今日头条 安徽人凭什么统治中国的早餐店。
作者:天道酬勤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