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前,总政治部干部部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初评、预估、统计和归档等等工作。上报军委后,在高级领导层又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
在调研和征集意见期间,有一种说法不胫而走,流传开来。这就是坊间所谓的“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说白了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的(1937年7月7日前),军衔不能低于少校;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的(1937年7月7日后),军衔不能达到少将”。
1955年9月至12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在各地陆续举行。授衔仪式后,人们发现,“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只是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事实并非如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的,绝大多数都授予了校官以上军衔,但有极少部分红军军衔仍然低于少校。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授予将军,也有极少部分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据统计,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有800名人民解放军军官被授予少将军衔。这其中,有15名抗日战争初期参军的“三八”式干部,被授予了少将。
所谓“三八式”干部,一般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至1938年底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的人员。他们都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加入到抗日斗争行列的革命军人。
“三八式”军人,到1952年时,绝大部分人都是师级或师级以下干部,团营级干部较多,军一级的极少。因此1955年授衔时,绝大多数都是校级军官,其中能够进入上校和大校行列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少校和中校。
这样看来,“三八式”干部1955年能够进入将军行列的,几无可能。但是,实际上有15名“三八式”干部被评为了少将。非常罕见,却客观存在。
这15位“三八式”少将,1952年他们基本都是准军级以上干部(个别正师级)。当年评衔时规定,凡授予少将军衔的,必须是正师级以上干部,再参考个人资历(参加革命和入党时间)和战争经历(参加历次战争战役战斗情况),综合考察之后,最后决定授予何种军衔。比如,同样是师级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的,就比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比例高些。
1955年授予少将的800人中,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只有15人,虽然比例非常小,但终归还是有的。
乐聚香春
那15人你倒是说说,没根据
老何
吕正操(东北军)怎么算,算八路还是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