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灯谜诗“镂檀镌梓”雕砌的是什么东西?

不觉有红楼 2024-04-09 13:36:56

作者:姬健康

《红楼梦》第五十回,宝钗、宝玉、黛玉三人各出了个灯谜诗,分别是“一层层”“两渺茫”“缚紫绳”,没交代谜底,任你猜,说明作者不便明说,另有寓意。关于宝玉的诗谜,笔者已有专文《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究竟来自何方?》(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45366480541942324/?log_from=9d3d5b12863c_1711067507774)予以揭示,无可置疑。笔者朋友聂桥先生撰《“騄駬”是怎样炼成的》(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9930818633564687/?log_from=0ee721e5312a1_1711067572566)一文,从全诗的关键用词“狰狞”“驰城逐堑”“紫绳”与“騄駬”的词意关系,到“鳌背三山”蓬莱仙境的孤寂之情,深刻剖析了作者意在揭示因“禄儿”安禄山的叛乱导致杨玉环尸解升仙复归蓬莱的整个过程。说明宝玉、黛玉的灯谜诗不在于谜底是什么物件,而在于它蕴含的真正用意。有兴趣的朋友,以上两文只要输入题目名,在本栏目“红楼梦觉”都可搜寻到。

本文再来剖析宝钗的灯谜诗,“镂檀镌梓”雕砌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实已经有人看出了其中含有的开元天宝遗事,如“闻铃”,是《长生殿》的一出戏,甚至主流红学家也这样认为,史上非李杨莫属。全诗如下:

镂檀镌梓一层层, 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分析诗谜首先要解答词语的原意。“镂”和“镌”或“锲”都是雕刻的意思;“檀”即檀木,不管是檀香还是紫檀,都是木刻的最好材料;梓, 虽是木材,但它还有个专属词义:梓器,指棺材,梓宫,特指帝后棺材,所以,“梓”字,还有一层皇家色彩。整首诗,“镂檀镌梓”最难理解,字面上是雕刻木器的意思,却解释得五花八门,不得要领,最权威的解释是指宝钗“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如这样解释,与下一句“ 岂系良工堆砌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有明显牵强附会的痕迹。

还是老老实实地拿出《红楼梦》的谜底书《长生殿》,答案全在里面。

安史之乱骤起,致使唐明皇逃亡西蜀,路经马嵬坡,六军哗变,杀死杨国忠,还要杀杨贵妃;明皇无奈,只得赐死贵妃。郭子仪官拜朔方节度使,领兵讨逆,大败叛军。第三十二出戏《哭像》讲唐明皇自幸成都,传位太子,改称上皇,因思念贵妃,特敕成都府建庙一座,专供贵妃,拿什么供奉呢?请看:

又选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送入庙中供养。

唐明皇(细看像,大哭科)呀,原来是刻香檀做成的神像!

“镂檀镌梓”原来就是用檀香雕成的贵妃像,有皇家的象征,它不仅仅由“良工”(高手匠人当然是良工)雕砌成的,还含有:

(杨贵妃)冤叠叠,恨层层,长眠泉下何时醒?(《闻铃》后《情悔》杨贵妃的唱词)

“一层层”显然是双关语,这座神像是由无尽的冤恨堆砌而成的,表达了作者洪昇对李杨爱情(也是宝黛爱情)的追思和感叹。前两句诗的意思是:这雕成的贵妃像饱含了层层怨恨,岂能是靠高手匠人的技艺能雕砌成的?

“镂檀”一词出自元代诗人张翥的《紫檀筚篥曲赠善吹者任子中》“镂檀作管如紫玉,连蝉锦囊金作束。”张翥虽是山西人,但他因父在南方为吏,从小便随父游宦江南,寓居杭州,诗词多有吟咏西湖等江南风月。此诗赠予善吹筚篥者。筚篥,中国古代双簧管乐器,盛行于唐朝,张野狐便是吹篥高手,闻名于世。

结合诗的上两句,后两句就更好理解了,我们再来对照一下第二十九出戏《闻铃》,唐明皇自离马嵬,行将一月,来到剑阁:

(高力士)雨来了,请万岁爷暂登剑阁避雨。......(内作铃响介)(唐明皇)你听那壁厢,不住的声响,聒的人好不耐烦。高力士,看是甚么东西。(高力士)是树林中雨声,和着檐前铃铎,随风而响。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

唐明皇行至剑阁,风雨中闻听梵铃,愁肠寸断。千古名曲《雨霖铃》(又名《雨淋铃》)便在此产生,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善吹觜篥者张野狐,惟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

宋王灼《碧鸡漫志》曾引唐代罗隐、杜牧、张祜诗,详作考证。罗隐诗“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言闻铃之地在四川梓潼,剑阁正属梓潼县境内,而“镌梓”不能不说一语双关。在四十五出戏《雨梦》中,唐明皇在兴庆宫,梧桐夜雨里独对“一庭苦雨,半壁愁灯,好不凄凉人也”,“冷风掠雨战长宵”,只听到:

何处歌声,凄凄入耳,得非梨园旧人乎?不免到帘前,凭阑一听。(作起立凭阑介)此张野狐之声,且听他唱的是甚曲儿?(作一面听,一面欷歔掩泪介)

呀,原来是朕所制《雨淋铃》之曲。记昔朕在栈道,雨中闻铃声相应,痛念妃子,因采其声,制成此曲。今夜闻之,想起蜀道悲凄,愈加肠断也。

看,从“镂檀”的源头,梓潼闻铃,到张野狐,都出现了。说到这儿,使我们想起《红楼梦》名句“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再来看《哭像》的描写,贵妃像升座毕,唐明皇看到像脸上:

呀,高力士,你看娘娘脸上,兀的不流出泪来了。(高力士与宫女看科)呀,神像之上,果然满面泪痕。(唐明皇哭科)

只见他垂垂的湿满颐,汪汪的含在眶,纷纷的点滴神台上。

(高力士)万岁爷请免悲伤。......(同宫女、内侍哭拜科)……(唐明皇)叫不出娘娘千岁,一个个含悲向。

唐明皇吩咐高力士“看酒过来,朕与娘娘亲奠一杯者”,捧酒哭唱道:

把杯来擎掌,怎能够檀口还从我手内尝。按不住凄惶,叫一声妃子也亲陈上。泪珠儿溶溶满觞(有没有想起《枉凝眉》唱词“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

只落得泪万行,愁千状!(哭科)

我们不能从中看出“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的一丝影子吗?有些朋友面对土默热红学总是将信将疑,认为也是猜测、附会,但文学/文化比较的结果不是证据吗?一个作家书写优秀作品,绝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有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哭像》和《闻铃》两出戏里洪昇提到的一个典故,即“杜鹃啼血”,也称杜宇化鹃、子规啼血,《哭像》唐明皇在神像前唱道:

悲风荡,肠断杀数声杜宇,半壁斜阳(《哭像》)

还是唐明皇在剑阁栈道上唱道:

只见阴云黯淡天昏暝,哀猿断肠,子规叫血,好教人怕听(《闻铃》)

我们知道,黛玉的贴身丫鬟叫紫鹃,寓意就是杜鹃啼血,已有无数红学爱好者指明。黛玉撰写的两首名诗《葬花吟》“杜鹃无语正黄昏”和《桃花行》“一声杜宇春归尽”都引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这不是偶然的吧?

这种文学/文化上的联系我们能熟视无睹、断然否决吗?这两首长诗是林黛玉乃至《红楼梦》最重要的诗作,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心声,《长生殿》《红楼梦》在描写杨贵妃和林黛玉时运用同一个典故,都用巧合来解释是说不通的。

至此,宝钗灯谜诗的寓意已昭然若揭:这饱含层层怨恨的贵妃神像,岂能仅靠高手匠人的技艺能雕砌成的?当冷风夜雨掠过时,可曾听到那聒碎恼人的铎铃声,凄凄入耳?

整首灯谜诗,它的谜底能说是神像,抑或梵铃吗?都已不重要,它与宝玉、黛玉所出灯谜诗一样,诗内包含的开元天宝遗事是千真万确、难以磨灭的。曹雪芹没有任何理由要这样写,只有洪昇、只有《长生殿》才会出现这种文学的复制、文化的传承,再次证明《红楼梦》是洪昇的手笔。

土默热红学始终坚持以史料作证、文化对比为切入点的方法,与主流红学的天才法、遗传法有着天壤之别,孰优孰劣明眼人自可分辨。

0 阅读:0
不觉有红楼

不觉有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