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社会动荡不安,很多诗人怀才不遇,他们既希望建功立业,又愁闷宦途沉浮不定。于是有人心灰意冷,干脆离开喧闹纷争的朝堂,隐居于山林,享受安逸闲适的生活。而其他人心中则是矛盾重重,行动上也是进退两难。
李商隐和杜牧都是晚唐杰出诗人,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事业成功的渴望、对人生和命运的焦虑,以及对大唐王朝恢复繁盛的期待却非常一致。他们都曾沉沦下僚,感受过寄人篱下的困窘和悲戚,于是便向往自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下面分享两首描写隐者的佳作,李商隐与杜牧华山论剑,简洁生动,不乏幽默。
访隐者不遇
唐代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李商隐中年之后辗转各地,虽然担任过很多地方的幕府,却从未得到重用。妻子离世后,诗人悲痛欲绝,又由于自己半生都是兜兜转转,难以在仕途中有所突破,于是心中便萌发了归隐的念头。这首诗借描写隐者的悠闲生活,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自古以来,世上的隐者就很多,陶渊明弃官挂印、不为五斗米折腰,竹林七贤蔑视礼法、崇尚放达,竹溪六逸纵酒高歌、啸傲泉林,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义山笔端的隐者也是超凡脱俗,让诗人难以琢磨他的行踪。
首两句展现隐者生活的特点,首先是“识者稀”,几乎无人遇见过他,所以他不可能出现在喧闹的城市里。其次是“猿啼处”,他与猿猴为伴,生活在密林深处,经常是茅舍的柴扉紧闭,根本不知他的去向和行踪。
后两句可以认为是作者的想象,隐者白天去砍柴打渔,傍晚时细雨绵绵,他沿着江边的小路归来,雨水早已淋湿了蓑衣。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日暮归来、雨湿衣衫,形象地表现了义山寻访高士的执着精神。
作者虽然寻友不遇,却不虚此行,他真切地见识到高士简陋的居所,以及他和渔樵为伍的恬淡襟怀。正像贾岛所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既省去了很多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谓以简笔抒写繁情,更显情深情切。
送隐者一绝
唐代 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牧学识渊博,曾担任过很多地方的刺史和知州等职务,晚年过着安逸的日子,所以他的境况比李商隐要好得多。诗人广交朋友,经常与高士们往来,有时虽然无暇亲自拜访,也会赋诗寄赠。这首诗就表达了对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更感慨现实的残酷。
开篇先赞赏隐者的高洁品行,因为无人引荐,只好遁迹云林。隐居之处门庭冷落,径路上更是杂草丛生。“无媒”二字,既展现出对方具有超凡才华,又同情他没有伯乐引荐,而他宁愿归隐山林,也不愿巴结逢迎和随波逐流。
“草萧萧、远市朝”,彰显了隐者的简朴生活环境,也赞美了他不想争名逐利的恬淡襟怀。朋友清心寡欲,安贫乐道,杜牧在字里行间,流溢出对其洁行高志的钦羡和称颂。
后两句耐人寻味,作者叹息朋友心怀忧愁、早生华发,同时又委婉地安慰他,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长白发,谁也不会例外,这正是世间最公道之事。
言下之意,诗人认为不要羡慕那些达官贵人,也不要相信有什么长生不老,甘于平淡、随缘乐道,心中就会感到放松快乐。“不曾饶”三字,非常诙谐,又充满苦涩情绪,正是作者历经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才能真切地感悟。
纵览这两首描写隐者的绝句,含蓄形象,令人遐思。李商隐羡慕那些优游山林、超尘出俗的高士风范,又委婉地表达出自己也具有清雅风情。作者用简古冲淡的语句,描绘了主客双清的形象。
杜牧的这首诗抒写了对朋友归隐的理解和赞赏,也暗表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惆怅。诗人情感跌宕起伏,时而如舒缓的小溪,时而又像喷涌的潮水。全文议论精警,爱憎分明,更不乏幽默,不愧为晚唐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