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杂说《稼说送张琥》中,劝勉挚友,警醒世人:学习要懂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万石谷,粒粒累积;千丈布,根根织就。学习亦是如此,没有日复一日知识的积淀,就无法在决定命运的大考中交出满意的答卷。人生最捷径的道路,无非是日拱一卒,坚定不移。当孩子说"我太累了,我不想学了",不妨向他们娓娓道来以下"三大成功定律",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场与自我较量的旅程,坚持到最后的人终将脱颖而出,绽放光彩。
所谓一鸣惊人,无非都是厚积薄发
池塘中的荷花第一天开放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的开放数量会是已开放的2倍。到了第30天,整个池塘已是荷花盛开。那么,荷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满半个池塘呢?很多人直觉认为是第15天,但实际上是第29天。因为直到第30天,荷花的开放速度才达到前面二十九天之和的总量,最终呈现出满池烂漫的盛景。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荷花定律",揭示了一个人生真相: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源于长期积累;拼到最后,胜出的不是一时的运气和聪明,而是持之以恒的毅力。
曾看过一幅意味深长的漫画:两个人同时挖掘钻石,在旁观者眼中,下方穿白色衬衣的人用那1%的放弃,否定了自己前面99%的努力,实在令人惋惜。而上方穿绿色衬衣的人虽然离挖到钻石的距离尚远,但他坚持不懈,继续向前,成功对他而言只是时间问题。
行进速度快的人未必就是最终抵达终点的人,乾坤未定,人人皆可能成为黑马,稳住内心就有逆转乾坤的可能。
河北省高考学霸李蔓茜,以71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语文127,数学149,英语146,理综293)在回母校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经验时,她特别强调:"我能在高考中逆袭,一跃成为黑马的关键就在于厚积薄发。"
原来,李蔓茜并非一开始就稳居第一,刚升入高三时,她经历了成绩连续下滑的低谷期,最差时甚至跌落至三四百名。此时的她,在心中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因一时的成绩波动而慌乱,成绩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功夫到位,终将迎来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她将每一次的试卷视若珍宝,刷题时认真做好题型分类,将错题精心收集在错题本上,通过记笔记、习题归类、总结反思的方法进行"补弱固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高三下学期,李蔓茜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多次模拟考试中,成绩稳居前列,成为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黑马。
正如数学大师华罗庚所言: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裂缝来,但用斧凿,进一寸是一寸,进一尺是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须知,偷懒耍滑学不到真本领,装模作样得不到真知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心猿意马结不出好硕果。
语文靠大量阅读,好词好句和范文积累得多了,自然而然能够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数学靠融会贯通,每一个知识点熟烂于心后,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就会显著提升。英语靠多听多读,勤背单词,常读语法,多听课文,才能将英语学习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
每一门课程都如同一项工程,地基不稳,则地动山摇;夯实基础,方能无所畏惧。
请告诉孩子: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长期的厚积薄发。
竹子定律: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竹子用了整整四年时间仅生长3厘米,这是为了将根茎深深扎入土壤,确保充分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为第五年的迅猛生长奠定基础。
自第五年开始,竹子才真正破土而出,此时每天以惊人的30厘米速度疯长,仅半个月时间便能长到令人叹为观止的15米高。
竹子正是凭借前四年"向内"的扎根与潜伏,才得以"向外"的茁壮生长,从不起眼的竹芽一跃成为参天大竹。
每个人都需要像竹子一样具备扎实的根基,才能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拥有稳固的立足之地。
想起武术界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腰,终究艺不高。这里的"功"指的正是扎马步,所谓"入门先站三年桩",只有马步扎稳了,脚下才能稳健,脚下稳健了,自然武艺超群。
能以一敌十的高手,必然经历过傲雪凌霜的磨砺。
这世上,除了一无所有的贫穷,没有什么是不动手就能实现的。出不出色和上进用心是两码事,你可以不出色,但绝不能不上进。即使只有5%的希望,也要倾注100%的努力去争取,这才是强者的制胜法则。
近期,王宝强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八角笼中》引发热议,比电影更加精彩的是他的前半生经历。
他8岁进入《少林寺》,用了整整6年时间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14岁开始北漂生活,每天凌晨4点起床,一天仅能赚取25元;19岁不顾生命危险下井真实拍摄,只为能争取到出演《盲井》的宝贵机会。
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他获得了新人奖,才有了与刘德华合作的难得机遇。
从此之后,他的资源开始逐年增加,2006年的《士兵突击》更是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历经16年的磨砺,王宝强从草根一步步登上影帝之座,他今日所获得的掌声和鲜花,都是由16年的汗水和坚韧一点一滴铸就而成。
正应了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上坡路攀爬起来确实费力,打磨自己的过程也充满痛苦,但这一切终将塑造出更加优秀的自己。
当你羡慕别人轻松解出一道难题时,却没看到他们花费时间、耗费精力参透它的艰辛过程;当你羡慕别人考上名校时,却没看到他们寒暑假专注学习的孤独背影;当你羡慕别人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时,却没看到他们为了争取这次机会付出的无数努力。
一个人,想要多大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多少的艰辛。
金蝉定律: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你可知道蝉破土高歌的漫长过程吗?忍受三年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历经千日夜寒暑地气侵袭——仲夏夜之际才依靠自身力量爬上树枝,一夜之间蜕变为婉转鸣唱的知了。这就是著名的"金蝉定律"。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经历蝉一般的蛰伏期。
曾国藩深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本人身体力行,读书时,未读懂上一句,绝不往下进行;未读完这一本,不开始另一本;未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绝不休息。
教育子女更是如此,他曾写信告诫正在练字的儿子:
做一件事绝不能一味追求见效快。既然选择了练字,就要每天坚持,临写要缓慢,摹写要快捷。过了几个月后,会经历"困"的阶段,即练字的手变得生涩、写出的字变得丑陋、练字的兴趣大幅降低。不要因此放弃,熬过这个艰难时期,就会有所进步,再"困",再熬,自然会迎来通达精进之时。
笨拙的人凡事不善取巧,而是坚信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到问心无愧。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曾在网上看到的一位励志女孩逆风翻盘的真实故事。
女孩名叫晓彤,她所在的河北省是高考大省,加之她高考前心理紧张,最终只考入了当地一所三本院校。
进入大学后,她提早规划好了大学四年的学习路线,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她就确立了新目标:继续向上攀登,考取北京师范大学。
大一、大二除了正常上课外,空闲时间要么沉浸在图书馆汲取知识,要么在运动场锻炼身体。大三、大四整整两年时间,她每天雷打不动六点起床,钻研专业知识,研究考研真题。
当别人热衷于讨论八卦、热播剧和流行服饰时,她的眼中和心里只有学习的身影。舍友因此觉得她不合群,大学四年她几乎都是独自一人,与学习为伴,自习室中每一个埋头苦读的身影都是她既陌生又熟悉的"战友"。
四年结束,找工作不如意的舍友陷入了迷茫,考研失利的同学准备再战。而晓彤初试过后,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最后晓彤感慨道:"当别人还在摇摆不定时,我早已准备了许久;当别人才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已经向前奔跑了很远;所有的逆风翻盘都是源于早有准备。"
在考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前期全力以赴,后期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最终走向胜利的终点。
人生中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为数不多,但凡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无不经历过长久深沉的寂寞磨砺。
强者会在机会来临前默默积蓄力量,愚者则擅长得过且过,他们自诩有些"小聪明",因此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问题一心只想着糊弄和敷衍。只贪图眼前短暂的放纵,从未深思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明明是自己容易妥协,却怪罪命运对他不公。
一如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所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学生时代,睡过的懒觉、逃过的早读、戒不掉的网瘾,除了虚度光阴,统统无法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反之,那些清晨早起背诵的书籍、深夜钻研的习题,以及对待学习的每一分专注,都将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成为你步入社会的底气。
真正的优秀从来不是被他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与自己不懈较量的结果。最卓越的天赋,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绽放,而是潜心做好每一件事,在他人看不见的角落默默努力;最快速的捷径,不是心浮气躁的一蹴而就,而是用双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春蚕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破茧成蝶,翱翔自由天际;种子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拥抱温暖阳光;学生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摆脱平庸束缚,走向卓越人生。
正如自媒体作家刘峙所言:"时间,是我们唯一的见证者。它手中握有太多证据,记录着我们如何荒废岁月,以及,如何成就自我的点滴。"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拼搏者,学习没有终点,努力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