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十分钟爱《三国演义》,直到逝世前夕,毛主席仍在讨论三国人物,持续70年的阅读史,可谓世间罕见。
毛主席时常点评三国人物,经过毛主席点评的三国人物有30多位,其中包括了三国各个时期、各个集团的主要人物。
对于三国人物点评,毛主席几乎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在直击要害的同时,还能提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关键是还能做到以史为鉴。
一、擅于用人、擅于团结下属众所周知,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故事情节几乎贯穿整本小说,然而,刘备身边人才济济,却没能一统三国。
对于刘备的成就和失败,毛主席曾多次予以评价,其中对刘备的赞赏有很多,而对刘备的否定,毛主席也曾指出过关键两点。
毛主席认为刘备既擅于用人,又擅于团结人,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离不开这两条重要的因素,三顾茅庐就是经典例子,刘备依靠诚恳的态度和执着的毅力,将孔明收为麾下,从此如鱼得水。
不仅如此,刘备还是一个有自知明、信任部下的领导者,长坂坡之战中,张飞和糜芳均不信任赵云,刘备却坚信赵云不会投曹。
其次,刘备集团的干部成分十分复杂,而刘备却能平衡各个集团,让所有人合作为自己效力,这与刘备会团结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1960年时,毛主席与薄一波谈话,就指出了刘备成功的人才政策,并表示蜀汉政权的成立得益于地方干部和外来干部的精诚团结。
在毛主席看来,刘备懂得如何处理干部之间的关系,从不厚此薄彼,能够一碗水端平,这是刘备快速稳定益州人心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曾在延安住了十年,与延安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延安附近发生战争,毛主席总会命令部队带着延安人民转移。
当有人建议毛主席先行转移,毛主席便会严厉训斥道:“难道我们还不如刘备?”毛主席认为“爱民如子”也是刘备的优点之一,对于刘备与孔明的“鱼水关系”,毛主席曾多次予以高度评价,并以此来告诫党内同志,要时刻注意团结群众。
毛主席认为党内领导者是刘备,而群众则是孔明,如果党内同志想要将工作做好,就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二、感情用事、感情替代政策然而,拥有诸多优势的刘备还是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将此归结于刘备的缺陷,认为刘备好感情用事,且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1949年初,毛主席从西柏坡搬至北京,在途经刘备的家乡涿州时,毛主席再一次对党内同志提及到了刘备。
毛主席称刘备是志大才疏的人,而且在很多事情上容易感情用事,为报二弟关羽之仇,而兴兵讨伐东吴,最终大败而归。
夷陵之战,一定程度上是刘备不顾江山社稷,强行为关羽复仇,属于先私后公的行为,感情已经替代了刘备处理问题的政策。
当时,孔明已经为刘备制定了图谋益州的战略,赵云更是以北伐讨贼之大义劝说刘备,可刘备始终不听,执意选择复仇。
除孔明和赵云外,秦宓也曾劝诫刘备不要只取兄弟之小义,而不取夺天下之大义,刘备非但不听,反而将秦宓投入大牢。
无论下属们如何劝诫,被仇恨冲昏头脑的刘备就是不予理睬,甚至放出了“朕意已决”的狠话,刘备如此专断还是第一次。
对于刘备走上失败的不归路,毛主席认为夷陵之战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对东吴的仇恨之情,让刘备将家国大义抛之脑后。
毛主席在前往北平的路上,提出了对刘备否定的看法,意在告诫党内“进京赶考”的干部,不要学刘备被感情替代政策。
时值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之际,全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毛主席希望党内同志能够秉持初心,坚守原则和底线,对于各种糖衣炮弹的诱惑,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毛主席对刘备性格的理解,刘备不仅在对待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而且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致使蜀汉政权大败。
三、主次不分、主次矛盾颠倒1941年时,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江南地区的新四军损失惨重,党内同志对如何对待蒋介石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一些冲动的同志建议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击,毛主席却不以为然,反而引用夷陵之战的典故,来说明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毛主席直言夷陵之战就是刘备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而我党必须坚决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团结蒋介石的国民党,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这才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熟读《三国演义》的毛主席,早已对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进行了梳理,主要矛盾是曹刘矛盾,次要矛盾是孙刘矛盾。
早在隆中对时,孔明就提出了“联合孙吴,外拒曹操”的政策,孙刘矛盾本就是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重要程度不及曹刘矛盾。
刘备没有看透这一点,又不能做到容忍,忽略了起主导作用的曹刘矛盾,而将统一战线内的孙刘矛盾当做新国策。
毛主席认为只有时刻抓住主要矛盾,区分问题的轻重缓急,才是顾全大局的上策,才能避免重蹈刘备兵败的覆辙。
毛主席以史喻今,启示党内同志要正确看待皖南事变,以抗战大业为重,对待国民党只需做到不退让,不妥协即可。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又一次引用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典故。
毛主席称61岁的刘备带着75岁的黄忠,是老头子挂帅出征,以此来批评党内思想不够解放的现状,破除党内沉闷的气氛。
不过,毛主席也并非是全盘否定老年工作者,而是凭借辩证思维,指出了老年工作者拥有做事沉稳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