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寸不烂之舌扭转楚汉战争局势的人,不是张良,而是他!

余迟子 2020-06-13 10:27:43

在楚汉争霸中,虽然落幕的结局是汉胜楚败,但是原先的战局多为楚强汉弱。楚汉战争局势的扭转点,便是以打击项羽为目标的军事联盟的成立。历史上,将促成这一联盟成立的谋略称之为“下邑奇谋”。

“下邑奇谋”的提出者是张良,但该谋略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九江英布的叛变,而说服英布谋反的说客就是他——隋何。隋何,以三寸不烂之舌而名动天下的舌辩名臣。

而让隋何名动天下的策反英布游说任务,他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首先,隋何的接受这个任务的背景是这样的:项羽三万精兵将刘邦的十万乌合之众打得可谓是落花流水。诸侯王更是纷纷投靠了项羽,刘邦一方几乎全军覆灭,丢妻弃子,仓皇脱逃。彼时,刘邦能够再与项羽一搏的关键便是建立共同对抗项羽的联盟,策反英布尤为重要。

到了九江后,隋何先与英布的太宰见面,请求见英布。当时正值楚强汉弱,太宰自然不会觉得刘邦还有胜算,于是迟迟不愿引见。隋何便说服他道:“您让我先见大王,假如我说得对,这自然是大王想听的;假如我说错了,那我自愿受死,大王也可从中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决心。”暂且不说隋何的口才如何了得,单单从他的这番话中,足见其勇敢果断。按照隋何的说法,引见对太宰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太宰何乐而不为?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隋何得以见到了英布。

见到了英布后,隋何就向他温和地发出两问,使得英布对于楚汉争霸的双方看法大变。

第一问:英布为何和楚如此亲近?

隋何状似疑惑发出第一问,便是想要套出在英布心中,他如何定义与项羽的关系。英布答,自己是以臣子的礼仪对待项王。隋何便下结论道:“您与项王同为诸侯王,如今您以臣子礼仪对待项王,就是认为可以依靠项王。”

隋何的这段话,你再仔细看一遍,就会发现大有玄机。首先,隋何有意识地提高英布的地位,激发他的不甘心;其次,他又点出了英布一己之力不足抗衡项羽,为他下一步引导英布同建军事联盟进行铺垫。

第二问:不尽力帮项王,难道是一个臣子该做的吗?

为什么张良计谋中,偏偏选中了九江的英布作为军事同盟成员之一呢?除了英布手有重兵之外,更重要的是英布并没有用所有的兵力去供项羽差遣。当然,作为当时刘邦的说客第一人的隋何,对这些亦是了如指掌。隋何摆出了英布没有全力助楚的事实,问道英布是否是臣子所为?

无论英布答与不答,英布所为均称不上一个好臣子!而英布为何不尽全力助楚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布需要保留一部分势力保护自己。为什么依归强大的项羽还要想着保护自己?这就说明了,英布对项羽是心有芥蒂的,并不能完全信任。

隋何不急于戳穿英布的私心,而是言说项羽背弃盟约杀害义帝,为人不义,恃强凌弱,异常霸道。隋何的言外之意便是,即使楚胜汉败,英布也难以逃脱项羽的欺凌!而刘邦错失战机,退回荥阳等地。到了隋何口里,这就变成了礼敬诸侯王、不愿起纷争的举动。

“弱国无外交!”这一定律,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仅仅凭借隋何口中的楚王和汉王的人格特点,怎么可能打动得了英布。于是,隋何再向英布下一剂“猛药”。当时的现实情况是,项羽的三万精兵跨过梁国,依旧可以将刘邦的十万士兵打的落荒而逃,难以抵抗。到了隋何口中,就变成了“楚军深入敌国八九百里,粮草难继。只要汉军守住,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在他口中,汉军完全是占据优势的,英布选择归依楚国是非常错误的选择。

英布听完隋何的一番分析,心中摇摆不定。隋何继而开出利诱的条件,如果英布能助力汉取天下,汉王所册封的封地就不只是这区区九江了。英布听完,心动不已,随即便答应了,但他仍心有不安,不敢公布天下。

适逢楚使者来九江传令,隋何当机立断,随即向其宣告九江王已经归依汉王。这番举动无疑是在断绝了英布的后路,让他只能与汉联盟。而后,他又策动英布,杀了楚使者,起兵抗楚。毫无退路的英布只能言听计从。至此,隋何成功地以三寸不烂之舌策反了英布,这也就彻底地扭转了楚汉争霸的局势!

隋何有多巧舌如簧?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用这样一句话对他给予了评价:“开言欺陆贾,出口胜隋何。”这句话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形容一个人的能说会道。其中,他显然是将隋何视为能说会道者的巅峰形象之一 ,就与“貌比潘安”一词形容男子样貌一般。

0 阅读:5

余迟子

简介:一条躺在娱乐界的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