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特指国家的宝物,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为国宝。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先祖们凭借着他们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不已的杰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奇珍异宝都已消失,但也有一部分国宝级的文物被保存至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东北有一位李姓老人,自知身体健康一日比一日差,但心中却放不下自己的七个子女。为了了却这个压在心里的大事,这位李姓老人决定将自己收藏了许久的一件传家宝拿去变卖,所得钱财平分给子女们,这样自己也就心无牵挂了。
那么,李老人手中的这件传家宝到底是什么呢?据李老人介绍,这件传家宝乃是一幅画,画名叫做《十咏图》。查阅史料可得知,《十咏图》这幅画是在1072年创作完成,画家乃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张先。
《十咏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中描绘的是山水人物景象,纵观这幅画全景,所传递出的是画家借这幅画作从表达出来的吴兴风情人物,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学价值。
张先之后,这幅《十咏图》流传于世,曾被南宋权臣贾似道收藏。在这之后,又历经元明两个朝代,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后,这幅画最终被清内府收藏。在这幅画作上,除了有权臣贾似道的印章外,还有明太祖和清乾隆帝的印章。
原本收藏于清内府的名作,但为何就到了一个普通的东北老人手中了呢?这还得从清末溥仪退位说起。
1912年春,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隆裕太后最终接受了退位条件。同年2月12日,清废帝溥仪在紫禁城下诏退位,这标志着统治了中国将近三百年时间的大清王朝灭亡了。
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是由于隆裕太后在下诏前和袁世凯商定了《清室优待条件》,所以大清的皇室成员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大清皇帝逊位后,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元给予清室,用以保障清皇室的生活开支;原先的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织,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除此之外,《清室优待条件》还规定:“凡是故宫中的古物,清室只有使用权,不得随意变卖、抵押等。”
没过几年,袁世凯死了,这每年400万的费用却是打了折扣。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溥仪就想方设法的将清宫中的珍宝偷运出去,光字画一类的文物,溥仪就偷偷运走了一千多件,还有200多种挂册和册页,以及200多种宋版书。其中就包含了王羲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原稿;张先的《十咏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
这些文物被偷运出宫后,最早先存放于其弟溥杰的宅邸,之后运至长春的伪皇宫,藏于“小自楼”。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满洲国皇帝溥仪仓皇出逃,“小自楼”中的大量珍贵文物都被留守的士兵哄抢,因此许多珍贵的文物流落民间,五十年中不知下落。
《十咏图》就是在这时候被一名士兵抢到了,随后带回了东北家乡。自此,这幅北宋名画便被当作传家宝一样,传给了这名士兵的后人。若不是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子女的生活问题,这位李姓老人也不会变卖这幅《十咏图》。
老人给这幅画开出了800万元的价格,想将其转卖。要知道,在当时的1992年,800万元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便是一般的富商都不一定都拿得出这么多钱。《十咏图》再现世间的消息也是一传十、十传百。
文物专家们得知这幅名画正在被一位老人高价出售时,于是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且对画进行了鉴定,确定是真迹无疑。专家和老人商量,愿意出一万元收购此画。虽说一万元也很多,但是这个价位离老人的出售价相差甚远,于是委婉地拒绝了文物专家的收购。
三年后,李姓老人又找到了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准备将这幅张先的真迹《十咏图》拍卖出去。要知道,这幅画可是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再加上又有数位历史名人的印章,其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故宫博物院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样的一幅国宝不能再次流失他处,于是派专人亲自到现场进行购买。
经过一番激烈竞价,这幅《十咏图》最终以1800万元的价格成交,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