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损失大,不只因缺实战经验,许世友总结教训时说出内情

昊昊评历史 2024-06-08 19:44:34

1978年12月中旬,许世友忽然离开常住的广州,秘密的来到南宁。外界纷纷猜测,许世友这是领受的什么任务,调大将入桂,西南恐怕会有大动作。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许世友一到南宁,就拉着随行人员进山打猎去了。

许世友兴致高昂,提着双筒猎枪穿梭于山林之间,这让随行人员一头雾水,从广州跑这么老远过来,就是为了打猎吗?

许世友打打停停,只打了几只鸟,便有收山之意,正当随行人员以为许世友要回去的时候,他却自顾自的往山上走,众人不知所以,许世友却严肃的说道:“走,去看看部队。”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许世友这是以打猎为掩护,来检查隐蔽在各处的参战部队的准备情况。

1979年2月27日黎明时分,许世友腰间别着一把跟了他几十年的左轮手枪,坐在前线指挥部中安静的看着地图。忽然,他抬起头来,放大嗓门喊道:“时间到了,还击开始!”刹那间,边境各处枪炮齐鸣,接着便是汽车和坦克行进的轰鸣声。

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打了28天左右,许世友指挥的西线部队,在短时间内攻克了越南重镇凉山,威逼河内。作为许世友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仗,此战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充分发出了许世友的个人作战风格,以及部队的顽强作风。

但是凯旋之后,许世友在公开场合谈的最多的却是此战的教训,他甚至说此战我们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他总结出来的四条教训,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对越反击战我军伤亡大的内情和。

在我军短短28天的进攻中,我军在战斗中共牺牲6954人,负伤23000余人,大部分的伤亡都发生在战斗初期的进攻中。

后来,在讨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我军伤亡问题时,很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是因为我军已经多年都没有打过大规模的实战了,并且很多部队在平时,因为要从事生产任务,军事训练出现了滞后乃至荒废的地步,平时不练兵,战时自然难表现。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把全部原因都归结为我军训练不足,实战经验不够上,这是片面的。而战后许世友在全军中总结的四条经验教训,就很全面的道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何损失比较大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许世友到底总结哪四条一针见血的教训。

第一条教训,就是部队在开战前,对困难估计不够。

开战前,没有做好情报工作,部分部队有轻敌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越南的实战能力。

许多指战员对越军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年前,对越军的编制和战术打法的发展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

比如在开战之初,侦察人员对越军利用地形优势在边境建造的许多弹药库和工事没有摸透,只了解了局部,这给进攻部队的初期进攻带来了不小障碍。

在开战初期,为了达到快速穿插的效果,我军用坦克搭步兵的方式来行进,很多没有被侦察出来的越军工事,就利用我军坦克不便观察情况的缺点,对上面的步兵进行射击,枪响时,很多步兵还没来得及下车,就牺牲或负伤了。

深入敌纵深之后,我军情报工作不足的缺点更加暴露。比如在高平之战中,我军根据情报,原计划用7个师的兵力在一个星期内围歼越军。但真的打起来才发现,越军的人数和工事都比情报中报告的要多的多,部队攻坚遇到了极大困难,最后投入了11个师,打了近一个月,依然没能做到围歼敌人。

在对越军的火力配置上,我军的情报也出现了失误,等到开战的时候,前线部队才发现,越军的步兵火力密度高于我军。越军每个班都成建制的配备了苏造突击步枪和火箭筒,而我军但是一个步兵班,只配置3支65式冲锋枪,和一挺班用轻机枪,其余只配备半自动步枪。

第二条教训便是从上到下对如何在南方作战,或者说在热带丛林作战的认识不够。

按照许世友的原话说:“过去我们多是在北方打仗,对于如何在南方作战,从我自己到下面各级都不熟悉,对于亚热带丛林作战没有经验。

对于石砬子山地形认识不足,这种地形易守不易攻,开始进攻时,我们对策不力,几天后才总结出有利战法。”

当时作战部队中的指战员很多都是北方人,当他们进入越南的热带雨林后,经常开玩笑称“一见面就是面对面”。

这样的热带丛林地形,不仅让部队在作战中吃了不少亏,还给部分北方指战员带来了水土不服甚至因此生病的情况,再加上热带雨林中的蚊虫和湿热的环境,这多少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三条教训就是,装备较落后,战士负荷太重。

在作战之初,由于考虑到是在异地作战,没有基础,所有许多战士都是经最大限度的负重奔袭。

很多人的负重都是60斤到80斤。这个负重在山林中,既不方便走,又不方便打。

在做战斗总结的时候,许世友对这个问题大发感慨:“过去哪里有那么多东西?我当红军的时候,只背一块毯子,最多三斤重,我当红军的时候,十年都没有盖被子,八年抗战也没有盖被子。

现在,我们光是一件雨衣淋湿了就有八斤重,太落后了,我们还有背子弹,背干粮,备水壶,这都太重了。”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军在后勤装备上的落后。

在总结第四条教训的时候,许世友特意强调了我军常年来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

30年来部队都处在相对和平的时期,没有打过什么大仗,等实战到来的时候,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很多指挥员没有打过仗,现在突然指挥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自然会出问题。

比如,许世友子在战前视察的时候,一个高炮阵地,竟然因为地下水位太高,就不再继续往挖深工事,从而导致工事的防御深度不够。

再如一个正在隐蔽的营,以为敌机不敢进行侦查,竟然就不搞伪装。在空军机场中,一个师长因为此处是临时阵地,就不搞对空伪装。

许世友针对这些问题,他的一律的答复是:“对部队要严格要求,不能姑息,累不死人,只会打死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许世友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仗。他在最后总结的时候说,就他个人而言,此战并不理想,但基本满意。但是部队毕竟三十多年没打过大仗,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一战其实打得不错,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

这些教训总结,都是许世友在后来的庆功会上说的,在台上,许世友还大胆做了一个预言,他认为此战,越军帮我军解决了一大问题,未来几十年,我军都不必再为此事发愁。

对越反击战虽然只有28天,但却是我军30年来少有的大战。许世友为此大胆预言,此战部队在战斗中锻炼了大量骨干,别看他们现在只是连排长,甚至班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实战经验的基层干部,会在部队中成长起来。所以未来几十年,部队不愁没有有实战经验的骨干。

许世友的这个预言,在后来得到了验证,根据统计,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而后晋升为上将的就有11人。如果加上后来的两山轮战等保卫边境的作战,则有30人。

对于反击战在1979年3月16日结束之后,许世友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等到6月中旬,看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许世友才准备带着前指从南宁回广州。

在回广州的途中,许世友做了一件事,此事外界所知甚少,但是却极能体现许世友的指挥风格和个人风格。

在回广州前,许世友特意交代随行人员:“我们回去不许通知广东省府,不许搞欢迎,谁走漏消息,我就找谁。”但是带着前指回去毕竟是大事,随行人员按照程序,是一定要报告的,于是便把这个消息报给了北京,北京而后又转给了广东。

这样,广东省府班子的领导知道消息后,就都提前到火车站迎接。许世友一下火车,看到欢迎的阵仗,脸顿时就黑了下来。

站在最前面的领导,无论在资历还是各方面都比许世友的资历要老。他看到许世友下了火车,便满脸笑容的走上去迎接。

许世友的脾气此时却上来了,面对他伸出来的手,许世友也伸手握住,那领导正要说话,许世友却猝不及防的一用力,领导忽然“哎呀”了一声,还没明白过来时怎么回事,此时许世友已经大步向前,朝门口的汽车走去。

许世友一行人回广州,虽然凯旋,省府的人进行迎接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戎马一生,凯旋多次的许世友,或许对此次凯旋并没有他们看的那么重,他更想的是凯旋在子夜,可以说两方都是好意,但却好心办坏事。

1 阅读:18

昊昊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