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冰凉”话“阳虚”,中医给你讲点让你变暖的“冷知识

宋国政 2024-04-06 23:17:28

经常有人问我:“我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是不是阳虚啊”?我常常开玩笑的说:“你这是没人疼”,玩笑归玩笑,她们问的这些症状,还真有可能是“阳虚”引起来的,那什么是“阳虚”呢?我们来科普下!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古文如同绕口令,晦涩难懂,我们试着通过结合这段经典以及我自己的一些肤浅理解,来分析下什么是“阳虚”!

中医视阴阳为天地人体之根本,治病说到底就是在调阴阳,纠偏,哪虚了,就补一补,哪实了,就泻一泻,靠什么?靠针、靠药、靠一切可以纠正人体机能的方法,从而尽可能的达到我们所期待的人体状态——阴平阳秘,但这只是一个动态的理想的结果存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包括病理因素,很难做到绝对的持久的阴阳平和,临床上经常出现阴虚、阴盛、阳虚、阳盛、阴阳俱虚、阴盛阳虚、阴虚阳亢等病理状态!这种动态关系的失衡,可能会表现在人体的整体上,也会表现为局部某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

人体没有多么大,只是自然的一份子而已!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地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各有阴阳属性,当这些邪气侵袭人体,或者是在人体已经出现阴阳功能失调的情况下追加作祟,那么,人体的这种阴阳失调状态就会更加突出,我们今天就题论题,只谈“阳虚”!

什么是“阳虚”呢?“阳”更多的代表的是气,是功能,我们称“阳”为“清阳”,就已经非常形象的描述了阳气的特性,善于走外,走上,阳虚了,通俗的说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 扯到西医,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交感神经功能的低下,阳虚的一般证候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等,但又因具体的脏腑器官功能失调而表现出更复杂的症状体征,我们从藏象学说的角度分别来看五脏阳虚的临床表现。

我冷不是因为没人疼,而是因为“阳虚”!

心为君主之官,心阳虚则胸阳不振,胸阳温煦无力,则阴寒痰浊容易内生,凝阻经脉,气血推动无力或运行不畅,临床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精神萎靡、畏寒怕冷、下肢水肿等症状,《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甘草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系列方往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肺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临床中很少论述肺阳虚,肺阳虚说白了就是肺气虚,“肺朝百脉”,“水精四布”要看肺气的推动,所以肺气虚了,除了肺功能的降低,也会体现出周身功能的失调,临床常表现为: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等,保元汤、补肺汤、玉屏风散都是很好的方子。

脾胃为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不分家,共为人体后天之本,人体摄入的五谷先入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脾胃阳虚常表现以食少、腹胀腹痛、畏寒喜暖、便溏等,《伤寒论》多把这些症状归结为太阴虚寒或中焦虚寒证候群,临床对应的方子有理中汤、大小建中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等。

肾为作强之官,什么意思呢, “强”就是特别有力,也就是肾气足的表现,肾为先天之本,往大了说,肾气是元气之根,我们的力量都是从肾来,先天之肾气是人体力量的根本来源,肾阳虚了,则一身阳气俱虚,表现为周身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易疲劳,腰酸背痛,阳痿早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症状,桂附地黄丸、右归饮、右归丸、三肾丸都是我们常用的方子。

肝为将军之官,历代文献中论述肝阳虚者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血)易损易虚,肝阳(气)易动易亢,故肝的虚证则仅有肝阴(血)虚一面,而很少出现肝阳虚的表现,治疗就更无从所说了!

“阳虚”就要“温阳”“壮阳”“回阳”!

用中医治疗的角度来说,“阳虚”我们会用到“温阳”“壮阳”“回阳”几个治疗用词,但从这几个词汇来看,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在“阳虚”的不同程度上,用药也是有选择的!“温阳”的桂枝系列方;“壮阳”的桂附系列方、右归系列方、真武汤等;“回阳”的四逆系列方等,就是针对不同程度的“阳虚”所设立的方剂!

“阳虚”除了表现在五脏的功能失调,还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如:阳虚水泛,上凌心肺的苓桂术甘汤证;脾肾两虚,水气内停的真武汤证;久泻久痢,洞泻不止的真人养脏汤证;冲任虚寒,宫寒瘀堵的温经汤证;关节冷痛,畏寒怕冷的桂枝附子汤证; 恶风畏寒,漏汗不止的桂枝加附子汤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的四神丸证;手足厥寒,脉沉细弱的当归四逆汤证等等!

“丁丁”不中用,多是“肾阳虚”了!

在临床治疗中,“阳虚”病例举不胜举,只举一个小例子,曾有一位阳虚老患描述说,在中医治疗前,他的小便是尿不远的,经常会滴到脚背上,滴落的小便就像冰水,冰凉刺骨的那种,治疗后的小便尿的通畅了,也尿的远了,更重要的是尿热了,再没有以前的那种冰水样的感觉了,这就是“温阳”的效果!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我一缕春风,化掉我身上的冰霜!

话题回转,是不是所有的畏寒怕冷、手足冰凉都是“阳虚”呢?当然不是,除了外寒侵袭引起的“实寒证”外,临床中最容易让医生和患者中了迷魂阵的就是“阳郁厥逆证”了。《伤寒论》中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什么意思呢?著名医家成无己给出了解释: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治疗“阳郁厥逆证”最著名的方子就是“四逆散”了,四逆散这个方子很简单,由“只敢胡说”四味组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组成,但效果却是不一般的。伤寒大家刘渡舟先师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例,一个年轻牧羊人,身强力壮,满面红光,却十分的畏寒怕冷,手足冰凉,酷暑季节,也要身披羊皮袄保暖,前医投各种温阳之品,未见寸功,刘老改投大柴胡汤通达阳气,数剂而愈,刘老所治疗的这名患者,就是典型的“阳郁厥逆证”。有人要问了,刘老用的是大柴胡汤不是四逆散啊,不急,看看大柴胡汤的组成就明白了。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方无定方,法无定法,随证加减”,这也就是刘老的高明之处了。

中医是门哲学,一门高深的哲学,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中医,也只是“门外窥斑”,笔者也是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诸同道共勉!

“把看病故事化,将治疗通俗化”,我是威海市中医院全科医生宋国政,结合临床生动的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健康咨询、医药问答、学术交流、养生保健、心声流露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或关注,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需要的他们,谢谢了!

“全科医生讲医事”,下回继续!

0 阅读:0

宋国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