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陆逊靠着“火烧连营”大败刘备,那东吴为何不乘胜追击?

一点儿历史事 2023-04-11 22:33:15

夷陵之战陆逊靠着“火烧连营”大败刘备,那东吴为何不乘胜追击?

说道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乱世,三国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什么是三国,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

三股力量之间的相互牵制,如果其中一方比较强大,战胜甚至大败另一方,那么第三方一定会出手,将这个力量扭转过来。

最终实现三股势力的平衡,达到共存。

蜀汉本来是一个极为弱小的国家,靠着和东吴联合才勉强抗衡了曹操。

哪怕火烧赤壁时期,主要的抗曹力量也是由孙权领导的东吴势力。

刘备的力量过于弱小,基本上没有帮上什么大忙。

但赤壁之战以后,在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正确领导下,蜀汉力量有了明显的上涨。

特别是夺取益州开始,蜀汉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爆发,刘备亲率大军大破曹魏,夺取汉中,并顺利称王。

汉中之战结束后,关羽为了响应大哥称王,也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从荆州出发,“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关羽兵锋之利让曹魏不堪抵挡,甚至动了迁都的心思。

这个时候的蜀汉国力蒸蒸日上,仿佛真的看到了“汉室之隆,即日而待”的局面。

但看到刘备一方如此强大,本是盟友的孙权一方感受到了不安和压力。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如果蜀汉真的打败了曹操的力量,那么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为求自保,东吴方面积极联系曹操政权,和他们结成了秘密的联盟,共同打击蜀汉势力。

从曹魏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一直对他们恨之入骨,前后五次派大军攻打东吴,搞得孙权一个头两个大。

直到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方面顶不住压力,向曹魏求和,才终于让曹操改变了心意,开始以蜀汉作为主要敌人。

而孙权之所以主动向曹魏表示诚意,解决荆州的燃眉之急,并不是为了真心帮助曹操,更不是为了救曹仁,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毕竟在东吴的眼中,这块地方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领土,只不过借给刘备之后,刘备“出尔反尔”,不愿意归还罢了。

而他们之所以主动对曹魏释放善意,完全是害怕荆州之战陷入僵局之后,曹魏方面觉得有利可图也主动从江淮地区攻打东吴。

之后东吴靠着“偷袭”的手段尽取荆州之地后,东吴可谓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斩杀关羽之后,东吴害怕承担刘备的怒火,于是主动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以告诉刘备:他们是在曹操的授意下诛杀的关羽。

而且东吴方面不仅想要告诉刘备,他们是受到曹操的唆使,才诛杀的关羽;

另一方面也是给刘备一个台阶,我们不想和你为敌,如果你愿意接受现在的局面,我们就继续“孙刘联盟”,抗击共同的敌人曹操。

但东吴方面显然低估了关羽对于刘备的重要性,明末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三国有刘备“冲冠一怒为关羽”。

关羽死后,刘备怒发冲冠,不顾赵云和诸葛亮等蜀汉大臣的劝阻,集结大军,势必要为关羽报仇。

但刘备和他的二弟关羽一样,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小看了陆逊。

随着讨伐东吴战争的节节胜利,刘备一时放下了戒备。

正好天气炎热,刘备于是决定在山上安营扎寨,给了陆逊机会,夷陵之战几乎打空了蜀汉的家底。

之后就有了大家的疑问,为什么东吴方面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想要告诉大家一个事情。

那就是东吴方面是尝试过扩大战果的,他们也尝试过进行追击。

但发现追击之后,东吴方面几乎捞不到什么好处,于是他们选择了果断撤军,毕竟北方曹魏还在对他们虎视眈眈呢。

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之后,还是收聚了一部分“残兵败将”。

他们从秭归撤退之后,驻守在永安,虽然没有了再战之力,但是据城而守,阻挡吴军的攻击还是能够做到的。

前来主动进攻的东吴部队在这里相持了两个多月,也没能打下来。

估计也是明白自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于是选择了撤退。

《三国志·先主传》

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

而且如果他们不撤退的话,赵云会率领部队过来救援。

到时候东吴的局面就会变的很尴尬。

与其等到赵云追击过来,两方打个鱼死网破,让曹魏白白占便宜,不如见好就收,主动撤退。

虽然蜀汉内部爆发了比较严重的叛乱,但他们还有“千古名相”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领导下,黄元之流不过是“小丑跳梁”,不足为惧。

《三国志·先主传》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而且自从刘备在白帝城防守之后,东吴方面开始面临严重的问题。

《三国志·先主传》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东吴方面刚刚大获全胜,为什么他们却先出现了问题呢?

因为曹魏方面出手了。

这个时候曹丕已经称帝了。

不是接替曹操的位置,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曹丕逼迫汉献帝,将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了自己。

起初,孙权不愧是“勾践之奇”,他为了能够“偷偷发育”,选择了向曹魏称臣。

但曹丕为了进一步逼迫孙权,竟然要求孙权派儿子到曹魏来做“质子”来表现自己的“忠心”。

孙权不愿意,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曹丕决定趁东吴和蜀汉正在征战,举兵讨伐东吴。

《三国志·吴主传》

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乃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

虽然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年,但是却是在不同的时间点。

年初,刘备举兵讨伐东吴。

孙权为了自保,卑躬屈膝向曹魏称臣,获得了曹丕的信任与支持。

夏天,陆逊夷陵之战大获全胜,逼迫刘备率领残军狼狈逃回了永安。

这个时候东吴彻底掌握了主动权,孙权也改变了对曹魏的看法,让曹丕很是不爽。

秋天,曹丕以东吴“无人臣礼”为由,率领大军从江淮和荆州两路出兵,讨伐东吴。

曹魏是第一强国,“三分天下有其二”,面对它的举国进攻,东吴自然是有点“鸭梨山大”。

无奈之下,孙权只好再次讨好曹魏,同意遣送“质子”。

但此时,孙权面子也有点挂不住,他不能再向刘备认怂了。

但如果刘备再次选择进攻东吴,孙权“头”也会变大。

而且刘备也真的这么想过。

《三国志·陆逊传》

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但也就是这么想想,刘备并没有“趁人之危”。

当然,这并不是刘备不想要给自己雪耻,给二弟报仇,而是刘备此时的身体不允许他再进行长途远征了。

因此,刘备能做的也就是写信给陆逊,让他惊慌失措一下。

就如同“真正想离开的人一句话都不会说,他们只会选择掉头就走。”一样,刘备这么做也是为了“虚张声势”罢了。

十月中旬,东吴派人给刘备送信,请求重新联合,刘备立刻爽快答应了。

到了第二年,曹魏方面派遣宗室曹真大举进攻东吴,双方相持不下。

曹丕估计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主动下令撤退。

这个时候刘备去世了,好在蜀汉有一个诸葛亮,这才稳定了政权,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并重新确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139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