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凡事不必太较真

十二点读书 2025-01-27 16:07:41

"七点到校值勤、晚上十点批改作业到双眼通红、周末还要进行家访…..."

这是我一位年轻教师发的朋友圈。

从教20多年,由最开始的“风风火火”,凡事总想争第一,转变为现在的“得过且过”,心态平和的我想说:

教育事业固然神圣,但请凡事不必太较真!

(图片来源网络)

先说不跟学生较真。学生嘛,就像那刚冒出土的小芽,各有各的调皮捣蛋法。

你瞧,课堂上总有那么几个小鬼头,眼睛滴溜溜一转,准没想啥好事。

要是较真起来,为每一个小动作、每一句俏皮话都大发雷霆,那老师非得气出高血压不可。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学生偶尔忘带作业,别急着数落,说不定他正被家里的小麻烦缠身;

考试失利,也别一味指责,谁还没个马失前蹄的时候呢?

给他们时间,他们会自己悄悄努力,下次给你个惊喜。

老师们千万不要和这样的孩子太较真!”顺其自然吧,你你花在那一个学生身上的时间,都可以同时辅导至少10个优等生或者5个中等生了。

不跟工作较真,也不是说要偷工减料。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教案、作业、公开课…… 要是事事较真,非得把自己累垮不可。

别把工作中的磕绊当成天塌下来的大事。备课备到抓耳挠腮,那就换个思路,也许灵感就在你挠头的瞬间闪现。

批改作业堆成山,就别死盯着红叉叉,多看看那些进步的点滴,给自己鼓鼓劲。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咱当老师的,也要善于在工作中找乐趣、寻方法,别让琐碎把自己逼成个苦瓜脸。

教育的本质是慢的艺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霸也不是一夜之间炼成的。

与其为了短期的成绩排名焦头烂额,不如放慢脚步,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趣。

毕竟,在这场马拉松中,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沿途的风景和坚持的信念。

不跟家长较真,这可是门大学问。

家长群里,有的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作业多一点就“炸锅”,成绩不理想就各种质疑。

咱别慌,耐心解释,毕竟咱们目标一致——为了孩子好。

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站在家长角度想想,他们也是关心则乱。把咱们的教育理念慢慢渗透,携手共进,总比争得面红耳赤强。

和家长产生对立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用幽默化解紧张:“您看,咱们的孩子就像是那棵小树苗,我是浇水施肥的园丁,您是提供阳光雨露的大自然,咱们的目标都是让它茁壮成长,

偶尔叶子黄了几片,咱也别太着急,毕竟连大树都有落叶的时候嘛!”

(图片来源网络)

不跟同事较真,办公室就是个小小江湖。

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啦,谁多承担了点任务啦,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别往心里去。大家各有所长,互相帮衬着,才能把这教育的大船开稳。

“君子和而不同”,尊重每个人的做事风格,一起为学生的成长发力,可比争个你高我低有意义多了。

和同事意见不合的时候。这时,不妨学学《疯狂动物城》里的朱迪兔和尼克狐,虽然性格迥异,却能携手破案。

面对分歧,不妨开个玩笑:“嘿,看来咱们的教学方法是南北极啊,一个热情如火,一个冷静如水,说不定正好互补,咱们班的孩子们能学到‘冰火两重天’的真谛呢!”

不跟领导较真,领导的安排不一定都尽善尽美,但咱得明白,人家是从大局考虑。

有不同意见,私下沟通,拿出更好的方案。别像个倔驴,当面顶撞,除了让自己下不来台,没啥好处。

面对不理解的政策或安排,与其暗自抱怨,不如主动沟通,用幽默化解误会:“领导,您这是又要给我们来个‘惊喜教学’吗?放心,我们团队别的没有,就是适应能力强,保证给您变个戏法,让难题变成亮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领导也得容得下咱的小脾气,咱也得理解领导的大压力。

最后,不跟自己较真。谁都不是超人,不可能事事完美。

遇到挫败时,不妨学学禅宗的“放下”,告诉自己:“完美主义是场梦,享受过程才是真。”

偶尔的一次失误,不妨自嘲一番:“看来,今天我的超能力是‘让学生记住错误答案’啊!”

一堂课没上成理想状态,别懊恼;

一次教育创新失败了,别气馁。

给自己松松绑,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虽屡战屡败,但那股子乐观劲儿从没丢。

每天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今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生命的活力,而不是消耗教师的生命。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教学无需太较真。遵从内心,求大同,存小异。

教育应该回归其应有的模样:既温暖他人,也善待自己。

0 阅读:84
十二点读书

十二点读书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